榮惠康:中國汽車由大到強尚需20年
2009-08-31 11:58 《中國質量萬里行》 宿希強
10年內自主品牌出口會大增
中國2003年開始強調汽車自主,2004年才列入國家政策,“早了晚了都不行”,榮惠康認為,這是由中國汽車工業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他把1999年看做中國汽車工業的一個重要節點。“中國汽車從1999年進入成長期,當時產量是183萬輛,到2008年產量上升到938萬輛,這10年中國汽車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具備了上升的能力。”榮惠康說,中國汽車目前的優勢在低檔車、小排量車,譬如奇瑞QQ每年能賣十幾萬輛,質量、安全性、性價比完全競爭得過國外品牌,“但中高檔車、特別是高檔車差距大”。
“這時候中國汽車自主品牌應該減少品牌數量,擴大品牌規模,形成規模優勢。”榮惠康認為,當前規模是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法寶。“為什么這么說呢?中國汽車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和汽車強國差距最小的是卡車、輕卡、大客車,這是因為這些車型中國有規模的優勢——以客車廠為例,鄭州宇通規模2萬多輛,廈門金龍幾家工廠合起來規模也達到2萬輛,而國外客車廠規模一般不超過4000輛,所以他們就進不來,進來也很少。”
榮惠康預測,中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尚需走過20年的歷程。3到4年以后中國汽車產量會成為世界第一,11年之后也就是到2020年,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市場;到2038年中國汽車保有量會超過美國——現在中國汽車保有量為6000萬輛,而美國為2.3億輛。
這個預測源于他對中國汽車產業實際情況的諳熟以及對中國汽車成長期的時間判斷。中國汽車的成長發展期會有多長?
榮惠康給出的數字是:40年以上。時間從1999年起計算。
這是他考察了世界汽車強國汽車發展史之后得出的結論。“我是搞規劃的,研究的就是這個。”榮惠康說,美國汽車的成長期從1920年到1965年,共45年,其中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汽車的成長期為26年,從1964年到1990年;德國、意大利的汽車成長期為30到35年。那中國為什么40年?
2002年到2003年,中國汽車業曾以20%到30%的驚人速度增長,但榮惠康認為這不會是常態,中國市場基數大,未來應該是保持5%到10%的速度。“兩方面原因——一是中國13億人口,并且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二是中國的經濟政策是鼓勵可持續發展的,衣食住行,最后才是行,并且鼓勵小排量汽車。這都會使我們的速度稍慢一些。”榮惠康說,在這樣的背景下,“有競爭力的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如奇瑞、比亞迪、吉利、力帆、北汽福田、一汽轎車等10年內出口必然會大幅增長。因為在國內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走出去才能擴大規模,形成規模效益。這也是美國現在就開始卡我們的輪胎出口、零部件出口的深層原因。”
新能源汽車競爭未來
1999年從一汽集團離休,又擔任了兩年顧問之后,榮惠康進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先后擔任了中國汽車協會副秘書長、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目前他的身份是中國汽車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全國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潔汽車專委會副會長。
“我已經搞了10年新能源汽車項目了。”榮惠康說,節能減排是國家第一目標,新能源替代是必然趨勢,這是面向未來的競爭。
“世界三大能源:油、氣、煤,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全球石油大約還能供應人類七八十年,天然氣100年左右,煤還能供應200年左右。”榮惠康說,“而中國石油儲量只占世界的1.2%,天然氣也只占1.3%,煤的儲量比較高些,占13.9%,居世界第3位,所以說,新能源的開發已是十分迫切的任務。”
按榮惠康的排序,新能源電動車中排名前三位的是:混合動力車(油、電兩用),電動汽車(充電電池汽車),甲醇、二甲醚車。
“混合動力車的好處是,從油到電,比如說當遇到堵車怠速,可以轉化為電能儲存起來,既節約能源又環保;電動汽車的好處就和電動自行車一樣,主要靠充電電池技術;我現在搞的是甲醇車、二甲醚車,優勢也主要是節約能源,大約1.6噸到1.7噸煤能生產出一噸甲醇、二甲醚。”
榮惠康說,“新能源汽車里,國外搞得最好的是日本豐田,國內最好的是比亞迪,比亞迪的充電電池汽車世界先進。”
采訪的當天,榮惠康剛從新疆參加完醇醚標準制定的討論會回來,已過七旬的他仍不知疲倦地為汽車產業在城際間奔波。而去年他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汽車工業杰出人物”時,他最高興的是:終于不用坐班了。
而今,他開始越來越懷念老朋友,“現在最開心的就是還能和老朋友何光遠(原機械工業部部長)、李剛(一汽第四任廠長)一起搞新能源汽車,為中國汽車做一點貢獻。”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1人評論,點擊查看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