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內地民眾在香港、澳門大量購買進口嬰幼兒奶粉,造成香港、澳門一度出現奶粉供應緊張的狀況;此后,又有媒體報道在內地有不法企業,將皮革下腳料溶解后制成蛋白粉混到牛奶里,提高牛奶的蛋白含量;一時間,國產奶粉和整個乳制品行業再次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那么,我國的乳制品行業現在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消費者到底能不能放心地購買國產奶粉呢?
春節前后,內地民眾在香港大量購買嬰幼兒奶粉,使得香港一度出現奶粉供應緊張的局面,其中一種嬰幼兒奶粉甚至斷貨超過一個星期。此后,澳門也出現了內地民眾大量購買嬰幼兒奶粉,導致澳門市場也出現了奶粉短缺的狀況。
內地游客在港澳地區大量購買奶粉,致使當地奶粉供應緊張的情況經過媒體報道,引起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就在這時,又有媒體報道,國內的一些不法企業,將一種名為“皮革水解蛋白粉”的物質,混到牛奶里,提高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報道稱,這種所謂的“皮革水解蛋白粉”就是利用皮革下腳料甚至動物毛發等物質,經水解生成的一種粉狀物,因其蛋白質含量較高,添加在乳制品中可以提高乳制品中蛋白質含量。
消息一出,公眾對國產奶粉質量的關注度隨即大幅提升,國產乳制品的質量問題再次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針對所謂“皮革奶”的消息,國家質檢總局和農業部等相關部門立刻展開了調查,經過調查相關部門發現,部分媒體報道的所謂“皮革奶”事件,并不是新近發生的事件,相關部門最近一次在牛奶中檢測出“皮革水解蛋白粉”還要追溯到2009年,在2009年3月18日,浙江省質監局檢出晨園乳業生產的多批次牛奶中,含有“皮革水解蛋白粉”,這家企業隨即被執法部門查封。
而農業部門也表示,在2010年的牛奶檢查當中,并沒有發現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的現象。
雖然按照監管部門的說法,2010年并沒有發現所謂的“皮革奶”,但是經過調查記者發現,目前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明顯不足。
記者在北京市對一些嬰幼兒奶粉銷售比較集中的超市和母嬰用品專賣店進行了調查,我們對購買嬰幼兒奶粉的消費者進行了采訪,結果接近7成的被采訪者都表示不會選擇國產品牌的奶粉。由于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不足,導致大部分超市和專賣店中,進口奶粉的銷量都明顯好于國產奶粉。
從全國統計數字來看,2010年國產嬰幼兒奶粉的產量也出現了明顯下降。
據統計,2010年我國嬰幼兒奶粉的供應量達到56萬噸左右,其中國外品牌嬰幼兒奶粉的提供量已經接近半數,上升明顯。
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產量和市場份額的下降,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質量安全的不信任,而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近年來接連出現的國產奶粉質量安全事件。
2004年阜陽奶粉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使得整個國產乳制品行業的質量安全形象大打折扣,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任度也就自然隨之大幅下降。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歷了阜陽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乳制品質量安全風波之后的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質量安全信心不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些質量安全事件打擊的不僅僅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長此以往將給我國的乳制品行業帶來災難性的影響,甚至是滅頂之災。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的推行又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呢?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監管部門也開始著手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監管體系,加大對乳制品行業尤其是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
而構建完善監管體系的基石就是標準的設立和執行,因此,從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乳制品國家標準的修改就成了當務之急。
201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把生產準入關,加大非法生產經營乳品行為的打擊力度。隨即,國家質檢總局出臺了《乳制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與《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要求所有乳品企業重新申請生產許可證,沒有按期領到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將被責令退出市場。
據統計,目前我國規模以上乳品企業共有800多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共有139家,其中十個主流品牌嬰幼兒奶粉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半數以上。截止到2月23日,全國已經有70多家嬰幼兒乳品生產企業通過了新生產許可證的審核,同時也將有一批達不到要求的企業被強制退出嬰幼兒乳品市場。
此外,對于乳制品的市場監督,監管部門也將采取更為嚴格的管理和審核措施。
然而,光有這些嚴格的監管措施顯然還是不夠的,對于消費者而言,更為重要的是乳制品生產企業如何將這些嚴格的要求落到實處,如何在生產中保障產品的質量安全。
為了讓消費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乳制品生產企業狀況,目前,國內不少大型乳制品生產企業都想法設法與消費者展開互動,拉近距離。在北京一家大型乳品企業的生產廠區記者了解到,這家工廠面對消費者打開了大門,只要消費者提前預約,就可以到工廠參觀體驗,直觀了解工廠的生產環境和生產狀況。
這家工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09年開始組織消費者參觀活動以來,僅他們這一家工廠每年接待消費者的數量就超過了10萬人次。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消費者認為這樣簡單的參觀并不能打消他們對國產乳品質量安全的擔憂。那么,在監管措施日漸嚴格,生產企業不斷改進的情況下,我國的乳制品質量,尤其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嬰幼兒奶粉的質量狀況是否有所好轉了呢?
為了揭開公眾的這個疑問,日前,國家乳制品工業協會委托國內權威的檢測機構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國產和進口嬰幼兒奶粉進行了抽查檢測。
經過嚴密地檢測,這次抽查的11個國產品牌和12個進口品牌的嬰幼兒奶粉中都沒有檢出三聚氰胺,都符合我國國家標準的要求。
雖然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的乳制品安全狀況有所好轉,但是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任度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進口嬰幼兒奶粉對國產乳品行業的沖擊依然非常明顯。
針對目前的這種現狀專家指出:一個方面,消費者不能盲目迷信進口奶粉,片面地認為進口奶粉就是好的。
就在2010年,澳優乳業的進口奶粉因為鋅超標、磷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要求,遭到國家質檢總局的退貨。僅去年3月到7月之間,遭遇我國退貨的進口奶粉就超過了450噸。
在這份2010年6月質檢總局公布的不合格進口食品名單當中,有近150噸來自新加坡的全脂奶粉被檢出阪崎腸桿菌。
2009年,美贊臣的兩種嬰幼兒配方奶粉因為蛋白質含量達不到國家標準的要求,被列為不合格進口產品。
另一方面,專家還指出,更為重要的是我國乳制品生產企業應該正確認識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心不足的窘境。
只有正確面對消費者信心不足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深刻反省造成這一窘境的深層原因,乳制品的生產企業才有可能從危機中找到出路,真正扭轉目前乳制品行業的尷尬境地。
相關監管部門也表示,在督促乳制品企業苦練內功,提升自身實力和質量水平的基礎上,加強監管的力度,保障監管的有效性,通過長期腳踏實地的工作逐步提升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
嬰幼兒奶粉的質量安全問題是一個關乎下一代國民健康安全的大問題,根據統計數據,我國有一半左右的新生兒無法接受母乳喂養,對于這些嬰幼兒來說,奶粉就是他們的糧食,奶粉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健康和安全,所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嬰幼兒奶粉的質量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因此,怎樣切實保障嬰幼兒奶粉的質量安全問題,是每一個生產者和監管者都必須認真面對的一個嚴峻課題,只有腳踏實地,認真履行各自的責任,借鑒和學習國際先進經驗,逐步提高我國乳制品行業的整體實力,才有可能重新贏得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