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情緒上的焦慮和不安,理性地來看待這一問題,我們可以發現:食品安全其實還遠沒有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引發強烈關注,甚至在部分民眾中造成恐慌,在大眾心中形成食品都不安全的虛假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確實是存在大量的食品安全問題,給廣大消費者造成傷害。主要有水果、蔬菜中有農藥殘留,食品加工企業非法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其他化學用品,在制造、加工食品的過程使用劣質的原料以及食品中的重金屬污染等問題。違法黑心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不顧起碼的道德良心,生產制造劣質甚至有毒的食品,民眾深受其害。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樣的惡性食品安全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通過媒體的報道和相關消費者的傳播,在人民群眾心中造成惡劣的影響,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下降許多。
其次,當事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應對失誤,使事件升級,影響擴大,變得更為惡劣。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并不可怕,如果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來處理,嚴格按相關規定,該關閉的關閉,該處罰的處罰,該公布的公布,就不會讓事態擴大,認真負責的態度也能取得民眾諒解,把壞影響降到最低?墒乾F實是出事后企業拼命否認、回避,政府相關部門拼命掩蓋、遮丑,這樣的態度讓民眾失望,產生疑問,疑心一起,后果往往擴大好幾倍。事實是掩蓋不住的,民眾明白真相后只會對企業失去信任對政府部門失去信心,這是非常要命的。企業失去信任讓個案變成整體行業危機,監管部門應對不當甚至個別工作人員參與造假、違法,讓其公信力越來越低,發布的一些正確數據和信息也讓民眾懷疑。這樣本來一分的影響就擴大到十分了。
第三,極少部分媒體報道夸大甚至虛假報道食品安全負面消息。盡管大部分報道都是真實的,但是確實存在虛假夸大的報道,新聞媒體都是追著熱點而動,極少數媒體在沒有弄清楚事實的情況下就發表文章以吸引公眾注意,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牽動了民眾本來就很脆弱的神經。
第四,民眾的不理智,盲目自我擴大問題的范圍和程度。“消費者因為信息嚴重不對稱而造成缺乏科學根據的擔心和恐慌,是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
對食品安全問題早已是驚弓之鳥的民眾一聽到風吹草動往往容易往壞處想,無形中加劇了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比如膨大劑西瓜出來后,很多人不分辨實際情況,對當地好的西瓜也不買了,還有牛奶、火腿腸等,消費者不去耐心分辨真假,也不信任廠家和政府的公告,一味隨意擴大問題的范圍,自己嚇自己,最后發出“我們還能吃什么”的感嘆。
另外,由于媒體的努力,很多以前不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出來,客觀上造成近期食品安全事件集中爆發的假象,給民眾形成食品安全事件越來越多的錯覺,加劇了民眾的擔心和焦慮。
因此,食品安全問題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嚴重,“我們還能吃什么”的擔心實在沒有必要。面對食品安全問題必須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不可盲目,不可偏信。
盡管企業、政府部門有失誤的地方,但是作為民眾,要保持自己的判斷力,不必人云亦云,對食品安全過度悲觀失望、全盤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