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媒體記者黑名單制度,不如先建一個食品安全宣傳制度,如果有媒體夸大宣傳,直接“治罪”,也不會再有爭議了。
近日,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毛群安的“衛生部將要建立媒體記者黑名單制度”的言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批評者多,贊成者少,絕大部分網友都認為,衛生部搞錯了方向、抓錯了重點。
對于毛群安言論的初衷,多少有些能夠理解。媒體夸大成分肯定是有,正如食品安全問題一樣,肯定是有但相對是少數,因此不是主要問題。當你一直關注一個或某類問題的時候,就容易覺得這個事情很大。實際上,并非你想象得那么嚴重。
衛生部想必是在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方面,傾注了過多精力,于是做出了要遏制極個別媒體污染傳播環境的決定。既然自己都承認了是極個別的,那您找他談談,培訓一下,不就結了嘛,緣何要建什么“媒體記者黑名單制度”呢?再者,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時,大多都會采訪相關專家去發表言論,不知道衛生部是不是對這些專家也有意見。如果媒體、專家都不了解食品安全問題,那么,怎么讓消費者能去了解呢?建立媒體記者黑名單制度,不如先建一個食品安全宣傳制度,如果媒體再胡亂宣傳,即使直接“治罪”,也不會再有爭議了。
當然,在這里談這個問題不只是為了給衛生部提建議。相對來說,衛生部還只是這么一說,而很多地方早已就這么做了。目前,“防火、防盜、防記者”這套詞兒,在很多行業、很多企業內部甚是流行。今年3.15期間,“瘦肉精豬”事件曝光后,河南省漯河市政府接待辦通知當地各大酒店密切關注記者動向,如有記者入住酒店及時告知政府接待辦,以便酌情處理。6月9日下午,中央電視臺南側,央視網一女記者鼻子被割,血流遍地。而行兇者只是簡單地問了一句:
“你是央視記者嗎?”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驟然下手,揚長而去。而近年來,各地區更是頻繁發生辱罵、威脅、恐嚇甚至毒打記者的事件,其數量遠遠超過了媒體夸大報道事件的數量,只不過并未引起關注而已。
不關注也罷,媒體記者們還是能堅強地活下去的。但這個黑名單制度,如果實施后果恐怕“很嚴重”。這個黑名單可不是我們常用的QQ上面的黑名單,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某個網友,你可能會被“拉黑”,但這只是這個網友的偏見。
而如果媒體在食品報道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幸被衛生部“拉黑”,那恐怕將直接影響到這家媒體。因為,這不是某個網友的簡單偏見,而是國家對這家媒體的質疑。相信這個時候,消費者是不可能站在媒體這邊的。
不得不承認,黑名單制度是很有震懾力的。如果要真的實施,可以肯定,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夸大報道將會急劇減少。但與此同時,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正確報道也會急劇減少,這對于保障食品安全來說,顯然不是好事兒。另外,既然衛生部可以推出這個黑名單制度,那么,別的部門是否也可以推出類似的制度?久而久之,或許將都是正面報道,那么輿論監督也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那將是一種倒退。
媒體、記者黑名單制度,我看還是要慎行。這確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副作用反倒是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