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脹的巨大壓力下,不少人為了避免手中的財富縮水而四處尋找理財出路。
一些不法分子抓住投資者心理,不惜血本對公司形象和實力進行全面包裝,以國家大力發展的創業投資、產業基金、私募基金為賣點,以境外上市、創業板上市和境外基金為幌子,以承諾上市、高額收益和允許退股為誘餌,以熟人為“宰殺”對象,蠱惑投資者購買其發行的證券或基金,給投資者造成慘重損失。
中國質量萬里行特提醒消費者在投資時看清非法基金的“六大騙術”:
1.“游戲規則”。不法分子往往詐稱發行股票已獲得證券監管部門或其他政府部門批準,而實際上并非如此,合法的公開發行股票必須公告招股說明書,由證券公司承銷,購買股票應通過證券公司;發售基金必須公告招募說明書,由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或證券公司發售。
2.投資收益。合法發行的證券、基金,收益與風險對等,不會承諾收益。
3.“空殼”公司。投資者可通過工商局網站查詢相關公司是否注冊、注銷,必要時應前往公司經營地進行走訪,以查明是否“空殼”公司。如“公司”未取得工商登記或注銷后仍以“公司”名義經營,則有欺詐嫌疑。公司的工商登記僅是“準生證”,不是其經營行為合法的證明。
4.山寨中介。不法分子設立山寨網站,以近似的名稱或網頁,冒充正規證券公司或銀行網站,招攬客戶或實施詐騙。
5.收款賬戶。合法證券經營機構開展業務,應使用公司收款賬戶,如投資者發現有機構要求將資金匯入個人銀行賬戶的,應當格外小心,拒絕付款。
6.“殺熟”。為提高發行證券、基金的命中率,“殺熟”的現象愈演愈烈,不法分子利用其公司負責人的忠實“粉絲”、業務員以前的老客戶,瘋狂“殺熟”。投資者千萬不要礙于情面,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有沒有可疑點,還要貨比三家,決不能一時沖動,倉促決定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