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進口導致檢查費用高昂只不過是表象。當醫生最關注的不是患者的病患而是“公費還是自費”、“帶了多少錢”的時候,醫學也就喪失了其“仁術”的核心而淪落為“錢術”了。
近日,中新社發布了這樣一條新聞:
目前中國內地超過八成高端醫療器械被外國跨國企業壟斷;外國醫療器械在全國大醫院占有率超過70%;銷售收入排名前10位企業中有7家是外資、合資企業;前50名企業中,外資、合資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超過50%,進口產品已壟斷了中國銷售市場。
跨國企業強勢“跑馬圈地”,使得醫療器械的價格居高不下,而醫院進口醫療器械的投入,又轉嫁給了患者,加劇了百姓的“看病貴”。
進口醫療器械的壟斷,加劇了本已嚴重的看病貴現象。以用于早期癌癥、心血管疾病檢查的PET機為例,目前全球只有美國GE、飛利浦的三家企業可以生產(我國東軟集團在2009年也研制了出來并出口美國,但由于暫時沒有通過國內許可,未能投放國內市場),處于絕對壟斷地位,在定價上具有絕對的控制權,造成價格昂貴,在我國市場價格高達3500萬元一臺,每做一次掃描費用就高達1萬元。
然而醫療器械進口導致檢查費用高昂只不過是表象,它折射出了醫生醫德的倒退。
現在的醫院,單純靠“望聞問切”看病的醫生少了,更多的醫生是拿著化驗單說話。
依稀記得兩個月前的一個夜里發生的一次胃痛,晚上9點多到醫院掛了急診,拿著醫生開的500余元的抽血、彩超、胃鏡等化驗單,在內科、外科、婦科、檢查室、化驗室轉悠了一溜夠后,開了21.4元的藥,便被打發回家。
醫療器械的進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科技手段的發展,但這并不能成為許多醫生頻繁開化驗單的借口。
用化驗結果說話,本無可厚非,因為這樣可以更合理地用藥治療,避免誤診也可減少醫患糾紛。
然而,人們不禁要問,有些價格昂貴的檢查真的是必要的嗎?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許多醫生包括一些醫學專家,成為了“過度治療”的操縱者?
治病治病,顧名思義有病才治,且應對癥下藥。可目前我國的醫療市場日益突顯一個奇怪現象--小病大治,大病貴治,無病哪怕制造疾病也要治。沒完沒了的檢查,越開越貴的藥方,泛濫成災的抗生素使用,操控無度的輸液與住院及手術治療,使醫院更像藥品與醫療器械的大賣場,醫生則成了醫藥產品的推銷員。
醫生開始偏離他們的職業道德,從治病救人完成了商人角色的轉變,而患者則成了他們的客戶和牟利工具。醫生與患者的交流越來越少,給患者開藥、開化驗單越來越多,醫療儀器代替醫生成了醫療市場的“主角”。長此以往,是不是可以讀懂化驗數據的機器人都可以充當醫生的角色了呢?
目前,由于各種利益鏈的存在,醫院“過度治療”現象已經是一個公開的潛規則,其最終傷害的是患者利益和公眾健康。
僅以抗生素的濫用為例,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人均年消費抗生素138克左右,而美國僅為13克。我國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達70%,其中外科患者幾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達97%。約80%以上屬于濫用抗生素,每年有8萬人因此死亡。
一群家長守著那些腦門上扎針輸液的孩子們幾乎成為我國兒童醫院或兒科門診的獨特景觀。
當醫生最關注的不是患者的病患而是“公費還是自費”、“帶了多少錢”,當醫學專家專注的不是如何用自己醫術治病救人而是如何多開“大處方”賺回扣,醫學也就喪失了其“仁術”的核心而淪落為“錢術”了。
看病貴緣于“過度治療”
2011-09-05 16:11 中國質量萬里行 田川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1人評論,點擊查看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溫州信貸危機折射實體經濟困局
- 24S店主動延保更有利于誰
- 3看病貴緣于“過度治療”
- 4為什么燕窩造假是“必須的”
- 5三公曝光就是為了讓百姓“挑刺兒”
- 6“超收”的南京機場高速公路
- 7一位老醋公心目中的山西陳醋
- 8調查山西老陳醋 還原勾兌門真相
- 9一枚馬掌釘的啟示
- 10外資打壓整車壓榨 自主零部件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