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速難以量化
其實網速作為一個難以量化的標準,一直以來多為用戶單方面體驗,而提供服務的運營商則多負責硬件的維修和調試,對于網速快慢并沒有一個確實的承諾辦法。網速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下載資源的好壞,如果是共享的帶寬,還會受到同時在線人數和下載量的影響。當然,像上述的金小姐家使用的專屬帶寬據寬帶通技術工程師講則不受此影響,應該始終保持4M的速度。
按照網上流行的測試寬帶速度的方法,1.5M寬帶的最高理論下載值應為169KB/S;3M寬帶約為338KB/S;6M寬帶為676KB/S;10M寬帶為1126KB/S。其他可以此類推,金小姐家使用的4M寬帶,在正常情況下應該達到約440KB/S的速度,如果如金小姐描述,經常只有幾十KB/S,確實不正常。但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這只是理論上的速度,事實上,影響傳輸速度的因素很多,無論哪家寬帶服務提供商,都不能保證每個用戶24小時均擁有均衡、全速的帶寬。這里面有一個“Peak Hour”的概念,所謂“Peak Hour”,就是一個地區范圍內寬帶用戶同時上網比率最高的時段,在這個時段,每戶的網速一般都會低于最高帶寬,但具體低多少,則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一個地區的光纖可傳輸總量也是傳輸速度的瓶頸,用戶家中的ADSL Modem會直接接駁到機樓,再接駁至該區的總機樓,然后各區的總機樓再接駁到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如果該區的寬帶用戶特別多,而所有傳輸均要經由機樓與機樓之間的光纖完成,這就是光纖可傳輸總量的瓶頸。也就是說,可能一個地區的可傳輸總量不足以支撐大量高網速用戶的存在,但有的服務提供商是不管這些的,購買高網速意味著更多的收入,那么超出總容量的這些購買高網速的用戶,自然難以享受到廣告宣傳的高網速。但這里面的玄機一般用戶根本無法知情,對于有些服務提供商的明知故犯或者虛假宣傳,也難以找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
北京地區的寬帶服務競爭在幾大國有服務提供商之外,還有一部分小一些的公司爭奪次一級市場資源,包括鄉鎮、片區、社區。為了避開大公司的技術優勢,規模較小的公司最有利的武器就是低價促銷,半賣半送。而有時便宜的價格和誘人的承諾確實能吸引一部分消費者,但在購買之后由于小公司的實力和服務網絡所限,售后和技術往往難以令人滿意。但也不排除由于一些客觀原因造成的網速不盡如人意,網絡不穩定的情況,建議消費者在選擇之前,貨比三家,多看多聽意見,多搜索公司口碑。在成熟的網絡服務量化標準出臺之前,保護好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