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忽悠團”不斷翻新手法 只為賣化肥
2024-09-24 新華社半月談 點擊:次
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時節是每年農忙關鍵期之一。在此時節,“忽悠團”卻瞄準化肥,將其作為行騙盈利的工具。他們通過冒充專家、送禮請飯、借“訂單農業”之名等手段,銷售假冒偽劣化肥,導致農戶上當、農業生產受損。
為賣假冒偽劣化肥不斷翻新手法
——送禮送酒請吃飯,想方設法騙消費者進套。今年夏管時節,湖北省通城縣查獲一起非法銷售偽劣化肥案。據了解,該犯罪團伙通過免費請吃飯、買肥料送白酒等手段,吸引有化肥購買意愿的農戶前來“聽課”,誘惑他們購買所謂的“新型肥料”。而他們口中效果好又便宜的“新型肥料”,其實是對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的偽劣產品。
——借“訂單農業”名義生產銷售劣質肥料。今年7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等部門公布5件以“訂單農業”為名設騙局坑農的典型案例。其中的一件生產銷售劣質肥料案中,犯罪嫌疑人通過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化肥經營門店推介,與多名果農簽訂臍橙采購合同,將劣質肥料產品銷售給果農用于種植臍橙,致使臍橙樹大量落葉落果,果農遭受損失。
——冒充專家飾演講師,所謂教授僅有小學學歷。今年上半年,公安部公布多起化肥“忽悠團”售假典型案例。有的犯罪團伙分別飾演講師、銷售員等不同“角色”,有的犯罪嫌疑人只有小學文憑,卻冒充大學講師授課。這些化肥“忽悠團”連“吹”帶“騙”,編造身份假扮專家都是為了吹噓假劣化肥產品功效、性能。
化肥“忽悠團”為何難治
假冒偽劣化肥隱蔽性強,從購買到被識破周期長。農戶往往在備耕時節就會提前購置一年的化肥,而等到農作物成熟才能發現化肥成效如何,“忽悠團”正是利用這一時間差。在上述案例中有一名種田30多年的老農民,被假專家騙著買了12噸劣質肥料,到發現這種肥料肥效差、效力短時,已經過去數月。
有的“忽悠團”跨省流動作案,“打一槍換個地方”。一名處理過相關案件的辦案民警介紹,有的化肥“忽悠團”成員來自多個省份,通過走家串戶進村流竄作案。他們在銷售農資時,往往線上聯系后直接送達,沒有開具任何票據,存在取證難、監管難的問題。
缺乏針對化肥領域的相關法規,懲戒手段有待完善。一名食藥環領域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我國在化肥領域的法治建設穩步推進,種子、農藥、飼料等都有了針對性的相關法規,但暫時還沒有專門針對化肥制定的法規。所以,在對化肥“忽悠團”等進行打擊時,有時只能歸于行政處罰范疇,難以進行有效的刑事打擊。
禁絕“忽悠團”需用好行業監督
今年,農業農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七部門聯合行動,對化肥“忽悠團”問題進行專項治理,起到較好的效果。為了更好地保護糧食安全和農民利益,業內人士建議,在用好大數據手段加強監管的同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治效能,營造社會監督的良好氛圍。
農機手將化肥裝入農業機械設備中 王松 攝
尤其是春耕備耕、“三夏”時節,農戶集中購買農資的時間短,應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網絡巡查,加強對農資營銷的執法監督。盡可能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工作,提高農資制假售假者的違法犯罪成本。
南昌市新建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萬云峰等人建議,一些企業和行業協會對于市場信息了解較多,可以發揮他們熟悉市場的優勢,協同參與市場監督工作。此外,還可通過農業合作社、鄉鎮網格化管理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對未經許可進村推銷的“忽悠團”及時上報。(來源:新華社半月談 原標題《為賣假冒偽劣化肥不斷翻新手法,別被化肥“忽悠團”忽悠了》)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