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9日,上海。中國重汽成都王牌商用車有限公司新近研發的輕卡7系列產品首次同集團公司的主導產品一起精彩亮相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的以“創新·未來”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上海國際車展。
此次上海國際車展,中國重汽帶來了9款車型參展。特別引人矚目的是中國重汽此番與德國曼集團合作參展,帶來了合資公司的第一款全新汕德卡T7H;強力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國重汽作為國內重卡領軍人物的品牌和實力。
在中國重汽所參展的車輛中,中國重汽成都王牌的7系列輕卡產品就占了3輛,不僅贏得了行業人士和外國專家的高度評價,更是突顯了中國重汽成都王牌的發展得到了集團公司的高度重視。可以說,重汽成都王牌與集團聯合參加上海國際車展標志著中國重汽集團向重卡以外領域開拓的起步。
而這一切的發生,距離成都王牌汽車加入中國重汽僅僅半年多的時間。這也是所有加入中國重汽后的企業發展的縮影。如今,圍繞著中國重汽成都王牌發生的變化,人們就可以管窺中國重汽利用資本運營,積極推進對外合作,迅速做大做強企業之道。
積極利用國家產業政策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之間的并購與聯合已成常態,其愿望皆想通過資源整合,取長補短,形成合力,從而產生1+ 1>2的“疊加效應”,達到做大做強的目的。
進入2008年,國內重型汽車行業的龍頭企業--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通過資本運營的方式,加快了企業在國際和國內的合作步伐:
2008年6月,注資5000萬元認購廣西柳州運力有限公司60 %的股權控股成立中國重汽集團柳州運力專用汽車有限公司;2008年10月出資6000萬元,與湖北華威公司控股組建中國重汽集團湖北華威專用汽車有限公司;2008年11月,擁有50多年歷史的山西大同齒輪有限公司整體股權劃轉給中國重汽成立中國重汽大同齒輪有限公司;2009年7月,中國重汽與德國曼簽署協議,雙方進行戰略合作,中國重汽獲德國曼斥資約60億港元入股25% ,獨取德國曼技術使用權,為生產未來三代環保卡車提供強大支持,引發國內重卡行業和世界重卡行業的高度關注。
2010年8月,以增資擴股方式收購成都王牌汽車有限公司80 %股權,成立中國重汽集團成都王牌商用車有限公司;2011年11月,中國重汽與永安福迪投資有限公司福建福迪車輛制造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共同出資成立中國重汽集團福建海西汽車有限公司;…… ……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重拳”出擊后,中國重汽加快了企業規模擴張的速度,迅速發展成為行業中惟一一家擁有發動機、變速器、車橋等關鍵零部件全套配套體系的企業。同時,中國重汽的產品結構也由單純的生產重卡發展為中、輕、特、客全系列商用車和工程機械并舉的綜合商用車產品生產體系。
當然,如此密集的“大手筆”操作,在彰顯中國重汽超強品牌魅力、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高瞻遠矚的市場眼光的背后,如何能消化擴張后的阻力,取長補短,整合優勢,形成合力?這些都在人們心中存有或多或少的疑慮。
對此,中國重汽集團黨委副書記兼中國重汽成都王牌商用車有限公司董事長韋志海闡述認為,在中國重汽發展的歷史上,盲目求大是有過慘痛教訓的!所以,今天的中國重汽對于兼并重組企業是有一個基本原則的,首先要看該企業的加入是否對中國重汽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中國重汽還要能管理好這個新加入的企業,同時,還要做到使新加入的企業與中國重汽同步發展,三者缺一不可。這樣看來,中國重汽選擇成都王牌的加入顯得成熟而又理性。
據了解,2008年以前,中國重汽沒有大張旗鼓的推進對外合作,很大程度是由于那時把企業發展的主要精力放在提升自身的競爭實力上。2007年11月,中國重汽在香港成功實現了紅籌上市,募集資金超過了90億港元,解決了企業發展中最為頭疼的資金瓶頸制約問題。此外,中國重汽在和德國曼公司的合作中,又得到了曼公司的入股資金以及技術的支持。而到了2009年初,為了應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國家汽車產業振興規劃把中國重汽列為重點支持的八大汽車集團之一,這些都為中國重汽積極推進對外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韋志海說:“我們是緊緊跟隨國家的發展戰略,把國務院推進汽車產業兼并重組和我們企業的發展實際緊密結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尋求合作雙贏,實現企業做大做強,進一步發揮中國重汽在重卡行業中的龍頭企業作用,這也是作為國有龍頭企業在行業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
合理調整企業產品布局
經過改革重組十年的發展,特別是“十一五”期間,中國重汽堅持自主創新,在依托加快產品研發,調整產品結構,全員推進精益化管理,大力提升產品質量,實施區域化重組、產銷量從2005年的年產銷重型車4.4萬輛到2010年產銷整車超過19.5萬輛,增長幅度達到330%;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800億,比2005年增長 450%;各項主要指標平均年增長45%以上,大大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中國重汽在行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產銷規模已進入重卡行業世界前三位,技術水平和運行質量一直引領著國內重卡行業的發展。
如今,中國重汽提出了“打造百年基業,爭創世界一流”的宏偉企業愿景,努力打造百萬輛級企業。為此,中國重汽著力“四強四優”建設。“四強”就是自主創新能力強、資源配置能力強、風險管控能力強、人才隊伍強;“四優”就是經營業績優、公司治理優、布局結構優、企業形象優,使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
圍繞“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國重汽總的目標是要在堅持科學發展、實現轉變調整的過程中,實現銷售收入2000億元,重卡的質量、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結構由現在單一生產重卡發展為中卡、輕卡、特種車、客車全系列商用車和礦用車、碼頭作業車輛、高附加值工程機械、吊車并舉的產品格局,產品滿足國內外目標市場的需求。這樣的目標,客觀上要求企業要合理的調整產品結構和布局。
在韋志海看來,只要按照科學、規范、嚴格的程序和流程,采取積極的措施防范合作中的風險,兼并重組后的企業都會盡快健康運行起來,中國重汽成都王牌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在中國重汽重組原成都王牌汽車之前,中國重汽已經完成了在四川5·12災后產業援建項目--中國重汽綿陽專用有限公司的建設。但是隨著國家新一輪西部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西部地區廣闊的市場容量,“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投入近7000億元新開工建設的涵蓋鐵路、公路、機場建設及電力、水利、煤礦、石油、天然氣等多個方面的重點工程,都讓中國重汽看到了良好發展機遇。
現在看來,中國重汽與成都王牌雙方一見如故,一拍即和,在100天內實現了“閃婚”,在業界傳為了佳話。這背后更多的是中國重汽選擇了成都王牌,選擇了四川,選擇了西部同類的企業,同時補充了中國重汽公司的產品鏈,而成都王牌汽車則成功登上了中國重汽這樣的大企業舞臺,實現雙方資源的互補性。
中國重汽成都王牌成立后,既要面對全國幾百家經銷商、服務商、配套企業需要轉型整合,又面對3000多名原成都王牌員工需要轉變思想觀念,盡快適應中國重汽的管理模式;同時還要保證企業正常運轉,上技改,研發新產品,加強與地方政府各部門的協調與溝通等等問題。
而如何通過資源整合,推動轉型發展,把重汽成都王牌建成西南重要的商用車生產基地,則是中國重汽成都王牌深入研究和重點解決的問題。于是,首先從優化產品結構入手,中國重汽成都王牌對原王牌成熟暢銷的產品進行了全面的開發改造,結合底盤的優化配置,改進設計駕駛室,開發更新換代新產品和微型卡車產品,在大力推廣7系列新產品的同時,鞏固并發展現有的優勢產品,進一步提高老產品的競爭力,特別是黃金底盤的主導地位--開展精品工程活動,著力提升內飾質量,對現有產品進行大刀闊斧的工藝提升;優化底盤匹配,大力提升整車可靠性,使其更具競爭力;在中重自卸車上,積極推廣歐虎、乾隆系列,提高市場占有率;在鞏固現有自卸優勢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平板車;努力推廣輕卡系列產品;打造新的銷售亮點,并將王牌公司系列改裝車型全面導入市場。
同時,中國重汽從資金、市場、技術、文化、管理等方面給予了重汽成都王牌最大的支持。中國重汽力爭經過3到5年時間,投入數億元資金,把重汽成都王牌建成生產能力達40萬輛規模,擁有中、輕、微等多系列商用車生產基地。
如今,中國重汽成都王牌的產品不僅精彩亮相上海國際車展,而且又有43輛26屆世界大運會中標車披紅掛彩,如期發往廣東。通過中國重汽成都王牌兼并重組后運行情況來管窺中國重汽對外合作工作總體來說是積極和穩妥的。人們有理由期待,一個全新的,充滿活力的重汽王牌,必將崛起于中國西部!中國重汽成都王牌,成為了中國重汽集團快速擴張,揮師西進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