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5年,國家將進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準入門檻,強化資質管理,提高質量和環保要求。隨之而來的是混凝土產能集中度將大幅提高,注重質量效益成為必然趨勢。
今年3月份以來,圍繞中國混凝土行業的高峰論壇密集召開。其中的一個共同的主要議題是,受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現狀雙重影響,混凝土企業如何在新一輪的行業洗牌中突圍?
混凝土行業面臨“轉型”
有人曾把近20年來日新月異的中國比喻成一個“大工地”。大工地的建設離不開鋼筋水泥,當然也離不開混凝土。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混凝土行業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企業數量增長飛快。
據統計,1990年全國35個城市只建成了100個攪拌站,到2003年發展到家,2010年估計已超過4000家;混凝土產量也從2003年的不足2億方增長到年的9.6億方。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首先是單體規模小,市場競爭激烈;其次,混凝土行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大部分大中城市產能過剩嚴重,利潤低,回款差;中西部地區和二、三線城市發展較快,利潤較高,但仍然面臨因回款率低而導致的現金流問題。
此外,由于行業集中度低,市場秩序混亂,再加上原材料、開發商等上、下游的強勢,很多企業以低價格、高墊資來獲取訂單,且往往靠犧牲質量來控制成本,從而導致行業利潤低、應收賬款高,產品質量難以保證。
另一方面,按國家產業政策,“十二五”期間要求以“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為基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這意味著,接下來的5年內,國家將進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準入門檻,強化資質管理,提高質量和環保要求。隨之而來的是混凝土產能集中度將大幅提高,注重質量效益成為必然趨勢。即從分散化向集團化發展,從重數量向重品牌發展。”山東華森混凝土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齊新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山東歷來是混凝土生產大省,數據顯示,2010年1~11月份,山東商品混凝土產量達3371萬立方米,居全國第四位。而華森混凝土公司又是山東規模最大的混凝土企業,混凝土產量多年位居山東同行業首位。從某種意義上說,華森堪稱混凝土行業的樣本。
記者調研中了解到,隸屬山東華藝集團公司的華森誕生于2002年,“起步晚但起點高”,僅僅四年之后即躍居山東同行業“龍頭老大”的位置,并一直保持至今。7月16日,華森常務副總齊新貞更是對記者豪言,要“走出山東,走向全國”,目標直指“全國三強”。
今后5年,國家將進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準入門檻,強化資質管理,提高質量和環保要求。隨之而來的是混凝土產能集中度將大幅提高,注重質量效益成為必然趨勢。
山東華森的質量觀華森的底氣來自哪里?連續9年跨越發展的華森又有著怎樣的“非常道”?
差異化戰略:崛起之道
山東目前約有混凝土企業300多家,其中僅濟南就有50多家。在激烈的競爭中,華森能脫穎而出,還得益于其精準的差異化戰略。所謂柔性生產,即直面客戶,直面市場需求,并根據市場需求作出即時的調整。同時,通過不斷改造生產流程,實現流程減少、成本降低、質量提高的目的,提升市場競爭力。“市場是不斷變化的,必須能適應市場的節奏。我們要求,按照不同站點、不同季節、不同工程項目的差異化需求量身訂做、無縫對接。”齊新貞說。
不過,“適應”更多地是一種被動的姿態,“把控”才能占據主動,勇立潮頭。華森由此很早就選擇了對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與完善,除控制上游砂石骨料資源外,隨著住宅產業化的發展,預購件也成為其發展的重點之一。
近年來,伴隨國家樓市調控、產業結構調整、環保力度加大、原材料價格全面上漲、砂石資源缺口巨大、利潤空間日趨狹小等多重因素,壓力重重的混凝土行業出現過質量波動、低價競爭、陰陽配比等現象。“但華森始終在發揮自身的產業鏈優勢,一方面通過產業鏈形成優勢互補,杜絕出現效益洼地,另一方面也積極支撐行業質量、行業價格、行業秩序。”齊新貞說。
2008年,華森完成了山東省混凝土業界最搶眼的一個大動作——投資500多萬引進了德國的“立式攪拌”設備。新設備、新工藝生產的是,用于高層建筑的高端混凝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山東僅此一例,全國也為數不多。有專家評價,“華森以此牢牢占據了山東混凝土行業的制高點。”
“山東的高層建筑越來越多,我們當時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高端市場,潛力巨大。”齊新貞說,而此項換來的回報是,“立式攪拌”混凝土的產值已占到公司總產值的三成。
質量與服務:永遠的王道
商品混凝土是這樣一種特殊的建筑材料:它是一種半成品,由水泥、骨料、水及根據需要摻入的外加劑、礦物摻合料等組分按照一定比例,在攪拌站經計量、拌制后出售并采用運輸車,在規定時間內運送到使用地點的混凝土拌合物。更特殊之處還在于,在供方交貨后,還需要使用方繼續盡一定的質量義務,才能達到最終的設計要求。也就是說,混凝土的質量是“供需雙方共同的責任”。
“所以我們提出一個口號,‘質量就是服務’。”華森常務副總齊新貞說,混凝土產品具有本身不能儲存、運輸半徑短、保供要求及時等特點,使它區別于水泥、鋼材等建材產品和單純的建筑施工行業,而更像一個服務行業。
在華森,每一批混凝土產品出廠之前,都會每100方取樣檢驗,運到施工現場,還需當場交貨檢驗。為了服務好客戶,每個工地開盤,華森都會派出質量人員現場調度、現場服務,“混凝土產品有嚴格的時間要求,以夏季為例,我們要求從攪拌站到工地不能超過兩個小時。”
齊新貞說,“多年來,所有司機、生產調度、管理人員,我們都配備了對講機,保證溝通的暢通,把突發情況盡可能扼殺在萌芽狀態。”
“質量巡查車”是華森的一大特色。這些車輛都裝有GPS系統,專門在工地之間進行質量巡查,發現問題就地處理,就地解決。“保證不壓車、不斷車,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質量。”齊新貞介紹。而華森的每個攪拌站,都配有這樣的巡查車二到三輛。
事實上,在出廠前,華森對產品的質量更為嚴苛。“根據施工方的要求,我們的出場合格率是100%。”齊新貞說,“這得益于我們科學的質量管理與制度設計。”
記者了解到,華森對混凝土質量管理、評價有專門的《細則》。
齊新貞告訴記者,按照華森的質量管理規劃,將進一步完善混凝土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和混凝土質量信息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以實現對生產過程的事前預測、事中管控和事后追蹤,更好地保證混凝土的質量。
創新與誠信:品牌非常道
經過多年的積累,華森的品牌影響力日益凸顯。還是看看這些大名鼎鼎的工程吧:膠濟客運專線工程,奧體中心體育場、體育館工程,濟南領秀城,中潤世紀城,濟南西客站片區改造工程,濟南燕山立交橋,山師大外國專家留學生樓……華森為這些國家、省、市重點工程生產供應2000余萬立方混凝土。與此同時,一系列榮譽也接踵而來:山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山東省混凝土行業優秀企業”、“中國混凝土行業優秀企業”、“2010年度中國商品混凝土行業綜合實力十強企業”……“什么是品牌?客戶品著說好,別人品著說好,才是真品牌。”齊新貞這樣闡釋華森獨特的品牌觀。
品牌和榮譽背后的堅實支撐是華森誠信的理念、創新的科技與忠誠的人才隊伍。“有質量才有形象,有信譽才有市場,”齊新貞說,“這是我們的經營理念,也是我們的立身之本。”
記者了解到,華森多年來一直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現擁有大專以上工程技術人員60余名,其中高級工程師5人,工程師15人。并先后與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材料學院建立了長期的技術合作關系,聘請了多名國內知名專家任技術顧問。
近年來,華森參編住建部國家行業標準兩項,參編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一項,榮獲住建部華夏建設科技進步獎、山東省技術發明獎各一項。
2010年底,已有豐厚品牌積淀的華森和“三一重工”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一次訂單就高達2億元。“是時候,加快深耕全國市場了。”齊新貞說,華森領導層下定決心進一步把品牌做大做強。
實際上,此前,按照戰略部署,華森已在海南等地通過控股、參股等多種合作形式布局。“公司的擴張、品牌的傳播有時像犁地,犁的越多,犁就越亮、越鋒利。”齊新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