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序競爭和成本差異導致世界最大的跨國快遞企業——中外運敦豪退出中國市場的低端業務,有人將這次的退出稱為失敗,也有人放言:在目前混亂的國內快遞市場環境中,無序競爭將最終毀掉整個市場,提前退出者反而會減少損失。
2011年7月,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件有限公司(DHL)宣布出售旗下三家國內快遞公司的股份,兩家國內民營物流企業接受其全部股份,自此,中外運敦豪低端業務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外資快遞“水土不服”
國內快遞行業其實有外資進入由來已久,早在2004年,美國聯邦快遞即在中國開展業務,中外運敦豪也已進入中國多年。但在用戶最為廣大的小件和低端物流快遞領域,外資快遞始終無法取得市場和口碑。究其原因,價格是一個重要方面。外資快遞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定位,自進入中國伊始價格就高于本土快遞,其服務客戶也多定位于一些對價格不甚敏感的大企業,大機構等。對低端市場的了解不多。而近年來,相對于迅速崛起,熟悉本土客戶需求的民營快遞,外資快遞企業一是不愿“屈尊”,二是能力有限。等到時機過去,再想重新布局,已是難度不小。
以普通快遞為例,外資快遞并非沒有這方面的業務,但一件物品動輒幾十元乃至上百元的收費,與民營快遞6到10元的收費,其中的差別不言而喻。更多的人寧愿忍受國內一些小快遞糟糕的服務,延遲的速度。也不愿用幾倍的價錢去買外資快遞的服務。這就是基于中國市場的消費觀問題。換句話來說,最好與最便宜之間的選擇,在中國與國外,恐怕并非一致。
引起價格差別的另一重要因素,成本方面。相對于民營快遞的人員工資低,經營成本低的特點。外資快遞由于本身公司規模和企業傳統沿革等特點,對人員的要求較高,同時待遇也較好。而本身物流系統往往自成體系,通常都擁有包括汽車,飛機等一系列的運輸工具。
這也無形中增加了成本。
同時,國內郵政物流政策對于運輸物品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外資快遞的發展。例如,國內規定文件不得用快遞運輸,但在外資快遞傳統業務中,文件業務占據了相當大的業務量。失去這一塊市場,使得外資快遞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將失去的業務轉向低端快遞方面作為補償,而在低端快遞領域缺乏競爭力則使得這方面的補償難以實現。
事實上,隨著國內快遞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外資快遞也在調整布局,努力適應,力爭進入并不擅長而又至關重要的低端快遞領域。由于近年來,快遞行業已由前些年的暴利變為微利,外資快遞在這一時機選擇發展此項業務,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并不明智。一些民營 快遞的老板不止一次地表示,在低端快遞領域,自己相對于外資企業占有絕對優勢,而且并不是“有錢就能做好”,經驗和市場熟悉程度同樣重要。
頗具江湖氣的民營快遞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現階段中國民營快遞的特點,那就是:江湖氣。門派繁多,招式怪異,糾纏紛擾,不一而足。國內各大快遞領軍企業力圖擺脫之前快遞行業給人的混亂印象。例如近年來在快遞市場異軍突起的順豐,不但努力營造口碑效應,提高遞送速度和服務質量,花費1000萬美元購買兩架專用客機作為專用運輸飛機。其提升整體形象的努力通過其網站主頁可見一斑,其主頁風格簡潔大方,功能板塊定位明確,色調也較為國際化。在細節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名門正派”的感覺,正是以順豐為首的國內大快遞公司的戰略。
而向下一級的中小快遞企業則尚無暇顧及形象提升,而是在搶占市場,提高業務量等方面下功夫。國內快遞的速度一直為人詬病,但近年來快遞市場普遍推出的次日送達服務,則正是針對該項弊病。雖然在實際運送速度,以及服務質量細節方面尚有缺陷,但一般都能做到按時送達,且價格較為合理。不失為扭轉印象的關鍵舉措。
速度上的提升難掩服務質量上的缺陷,物品損壞,與原物不符已是常事。甚至在網絡上經常有號稱快遞公司內部人員一再爆料快遞種種黑幕,如快遞公司拿來貨物先拆包,看見好的就拿走,吃掉,用掉。甚至不乏將價值高的如電子元件,手機手表之類換成磚頭的驚人爆料。諸多黑幕,其真實性值得懷疑,但事出必有因,國內快遞行業的混亂是個不爭的事實。
需要為這一名聲承擔相當責任的當屬再次一級的快遞公司,甚至包括一些資質不全甚至沒有資質的“黑快遞”。這些沒有運營資格,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的公司缺乏規范,利用網絡做宣傳,做成一筆是一筆。怪招迭出,極大攪亂了市場,使別的守法經營的企業也背上了不好的名聲。
誰是對決中的失敗者
國內快遞市場缺乏規范,魚龍混雜,在客觀上短期提升了競爭力,成本得到降低,所謂混亂的市場中不正規者得利,相對正規的外資大企業則在亂斗中遭到擠壓。中外運敦豪在其轉讓股權的原因報告里稱:由于國內快遞行業競爭過于激烈,外資快遞公司缺少成本上的優勢。標準的官方語言背后,其無奈溢于言表。中外運敦豪作為民營對決外資中的第一個失敗者,相信后繼不會乏人,但失敗的外資退出是否對中國的民營企業有所裨益,卻是個疑問。
據《2010-2015中國物流運輸業報告》中顯示,中國國內和國際快遞市場規模,2015年將達到1292億元和323億元。
其中,國內快遞企業的增長幅度接近4倍,而國際快遞企業增長則只有兩倍。 而直接增長額國內企業為接近900億元,國際快遞企業則只有區區160億元。
快遞業自創始以來,在國外已有百多年的傳統,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市場模式和行業準則。而在中國式速度的影響下,國內自官方EMS始,從1984開始到21世紀初,20多年的時間飛速發展,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經濟發展和流通需求的增長,快遞行業的增速更是到了一個高峰,從行業利潤豐厚到轉為微利,更只用了區區數年。其中一味追求速度帶來的弊端,不言而喻。而由此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也成了與外資快遞企業運營習慣迥異的陣地,外資快遞企業的發展受限也就不足為怪。但無序競爭和成本差異導致世界最大的跨國快遞企業中外運敦豪退出中國市場的低端業務,仍是個不大不小的意外,有人將這次的退出稱為失敗,也有人將之稱為壯士斷腕,并放言:在這種混亂的市場環境中將沒有成功者,無序最終毀掉的是整個市場,提前退出者反而會減少損失。
這種看似絕對化的論調其實具有一定道理,以外資快遞業與國內民營快遞業的市場份額對比來看,外資快遞業在低端,也就是受眾最為廣泛的業務領域并未對民營快遞構成威脅。反之,外資快遞的存在恰好起到了“水質監測”的作用:其本身就像一條只有在水質優良的水中才能生存的魚,當這條魚適應不了環境而離開甚至死去時,說明大的水體已經非常危險了。
外資企業吻合未來趨勢
微利時代加上市場混亂,使得一些企業開始轉型,遞送價值高的產品甚至提供倉儲服務,已成為了一部分二次創業的民營快遞企業的突破點。目前,申通、宅急送、圓通等已經在國內有一定名氣的民營快遞企業,都在向物流領域以及電子商務領域延伸,為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與低端快遞市場展開錯位競爭。
鑒于此,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陷入困境的外資快遞企業,其習慣的商業模式恰好與未來國內的快遞市場趨勢吻合。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適當地提高價格,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規范的市場。
事實上,面對市場亟待規范的現實,國家郵政局已經加緊了《郵政法》的修改工作,抓緊制定和修訂郵政行業服務標準,成立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統一協調指導郵政業標準工作,將重點編制《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和《快遞服務標準》等行業規范,建立和健全快遞服務標準體系,統一全國快遞服務規范。
55民營快遞目前最有利的競爭武器:
價格。在未來很可能隨著各種規定的出臺和市場的整肅而優勢不再。標準的制定意味著更高的要求,而更高的要求則又意味著更大的投入,當行業服務標準整體上升時,低廉的價格就無法保證合乎標準的服務和規格。并且隨著整體價格的上升,標價過低很可能被列入惡意競爭而受到懲罰。
以中外運敦豪為代表的外資快遞企業現下的頹勢甚至退出,某種程度上有利于適應行業的未來,而競爭日益白熱化且急需整治的國內低端快遞市場,有多久的生命周期,也值得懷疑。外資快遞受到成本價格因素的擠壓,很可能在未來反而轉變為競爭力,畢竟,只有在規范健康的市場中,才具有討論競爭力和生存性等話題的大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