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信是社會經濟發展、文化道德建設的根本資源,是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將誠信作為文化強國的主要內容寫入報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的講話擲地有聲:“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
國家信用體系建設框架呼之欲出
日前,由國家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編制完成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送審稿)》已經上報國務院,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近期將會發布。
據了解,國家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是由中紀委、中央宣傳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辦、發改委、公安部、高法、高檢等共35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發改委、人民銀行牽頭,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
根據規劃,以政務、商務、社會、司法等四大領域為主體的信用體系建設方案實現了社會信用的全面覆蓋。2017年,將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的統一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國家層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分三個階段:2014年6月前,推動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逐步納入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加強政務誠信制度建設的方案;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證為基礎的公民統一社會代碼制度的方案;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2015年要完成的任務包括推進商務誠信建設,出臺并實施政務誠信制度,出臺并實施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基礎的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實施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2017年完成基本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的統一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早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會議就提出,“要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
學者指出,上述任務如期完成的話,每一個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將會將有唯一的信用代碼,當前信用信息種類多、發布廣、整合難、處理繁的局面將會得到有效化解。這樣,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設施將初具雛形,信用查詢、公示和獎懲機制將實現聯動,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駛上快車道。
分析人士認為,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性工程,有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規范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增強經濟社會活動的可預期性和效率,也有利于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激活管理效率。
在媒體的公開報道中,像惡意拖欠和逃廢銀行債務、逃騙偷稅、商業欺詐、制假售假、非法集資等現象屢禁不止,這些失信行為的存在,擾亂了市場秩序,對社會經濟發展施加了巨大的“負能量”,而國家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對于打擊失信行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推進政府更好地履行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方發達國家在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體系,形成了信用環境與信用秩序,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國家層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雖然剛剛起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呼之欲出,必將開啟一個新的經濟社會新時代。
社會信用體系 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信用體系在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近200年,近半個世紀以來更走向了規范和成熟。
在美國的信用體系中,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完全市場化的信用服務,數以千計的征信、信用評級、商賬追收、信用管理等專業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形成了美國的信用服務行業。美國信用服務企業不隸屬于任何政府、社會團體和企業財團,都是由私人部門所有,企業最主要的無形資產,正是他們的獨立性和中立性。二是強大的信用服務能力。美國的信用市場能提供十幾種信用評級或調查咨詢報告,滿足不同的需求者。他們在實踐中創造了美國政府認可、世界通行的行業標準和操作規程,通過創新獲得了利潤。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信用服務機構的征信標準,就是世界標準。三是嚴厲的懲戒制度。
這個制度會把失信者個別的失信行為,擴大為失信者對全社會的失信。美國在實施失信懲戒時,不需對失信者進行任何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支持信用服務機構把失信人的失信記錄在社會傳播,使失信者付出慘痛代價。
美國推行的個人信用制度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學生的成績和在校遵守紀律的情況都會被記載在學校檔案中。如果學生有不誠實行為的記錄,比如考試作弊等,都會被記錄在案。那么當這個學生將來應聘時,招聘公司可向學校要求背景調查,輕而易舉地就能發現此人就學時的不良行為。由于誠實往往是美國企業挑選員工的首要條件之一,因此失信的個人受聘機會必然大大降低。
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極力倡導“誠實守信”的良好品格,但在市場條件下,這種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自律精神被一部分人拋棄,在過分追逐利益中給社會秩序帶來巨大的困擾,人們對誠信的呼喚,從來沒有比這個時代更為熱烈。
社會信用體系運轉的核心就是通過記錄包括個人、企業、政府、司法部門等社會主體的信用狀況,揭示社會主體的信用是好是壞,警示社會主體所存在的信用風險,并且以此整合全社會力量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它能夠充分調動市場自身的力量凈化環境,降低發展成本,降低發展風險,弘揚誠信文化。
未來,每個公民都將有一個信用賬號,每個企業組織都有社會代碼,這兩個代碼類似于我們的身份證號碼,或者是企業的組織機構代碼,通過這兩個號碼,人們可以查到個人或者法人的誠信信用狀況,例如個人或者法人是否有銀行的欠款,是否存在拖稅、逃稅情況,是否有民事或者刑事的糾紛,有沒有其他的違章、違規行為,諸如此類的信息都會歸納到社會信用卡里面去,方便查詢。
以往人們所熟悉的銀行征信信用體系,將會納入到新的社會信用體系里來,這意味著包括銀行在內的信用信息,也都會被歸納到每一個組織和個人的信用代碼下面,記錄著更廣泛的、涵蓋內容更多、更全面的行為。
這樣的一個體系,為大廣消費者帶來了以下便利。
首先,這一社會信用體系將有效防止老百姓上當受騙。在現實消費生活中,總有一些騙子使用各種伎倆向消費者推銷一些假冒偽劣產品,或者直接騙取錢財,讓人防不勝防。而有了社會信用體系之后,個人消費者也可以直接上網查一查這些銷售者或銷售組織的信用賬號,看看是不是可信,有沒有騙人以及其他的不良記錄,這樣一來,消費者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來自消費侵詐的侵擾。
其次,社會信用體系通過信用記錄,使得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不法、不規矩的行為受到一定的制裁。在這樣的規則下,失信者如果依然我行我素,他的信用賬號里就會存著大量的不良信用記錄,從而對其自身生存也發展構成巨大壓力。
再次,社會信用體系會使得整個社會的風氣好轉,公民的道德水平能得到提高。每個人在想要投機取巧的時候,都會顧及損壞個人信用的后果,減少了不道德行為的發生,使得市場運行更加順暢,社會更加平穩,而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的放心。
企業公民 準備好了嗎
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經濟健康發展便無從保證。
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李迎豐認為,不誠信者是因為他們權衡預期的收益大于成本。如果行為主體考慮的是主要是短期利益,就會只注重一錘子買賣,那么他們的選擇極有可能是失信——用欺騙賺取別人的信任所帶來的收益,而不需要付出相應的成本。典型的例子就是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品,或者是路邊、車站、碼頭、機場的餐飲店的一次性暴利,追求短期的非法利潤。而如果人們注重追求長期利益,注重回頭客,就會選擇講誠信。
從整個社會來分析,失信者為防止欺騙行徑暴露需要支付“偽裝”成本,守信者為使其交易行為與失信者相區別需要支付“甄別”
成本,公眾為在魚龍混雜中尋找守信者需要支付“搜尋”成本,而社會管理者為遏制失信行為則必須支付“懲罰”成本。這些成本都意味著效率的低下。
所以說,不誠信也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據世界貿易組織披露的資料稱,20世紀初,全球的假冒偽劣產品銷售額只有50萬美元,而到21世紀初已突破1000億美元。自1990年以來,全球假冒商品的貿易額增長速度是全球貿易額增長速度的3.2倍,假冒偽劣現象已成為“僅次于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
因此,全世界各國都重視完善立法執法的雙重手段,對不誠信行為予以重懲。
我國2000年9月實施的新的《產品質量法》加大了對產品質量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力度,增加了處罰措施,與此同時,《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通則》、《合同法》等都對造假、失信行為亮出了利劍。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在加大相關法律、標準、制度的制修訂力度的同時,在全國連續開展了關于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專項整治和打假聯合行動,上下聯手,各部門配合,對造假者重拳出擊,查處了一批批制假售假大案,判罰了一批批制假售假的犯罪分子,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市場失信行為重典懲治的決心。
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框架中,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尤為重要而深具活力的一環。企業的經營活動需要信用來保障,企業無論在擴大規模、科技創新還是團隊建設,都需市場中其他組織的幫助支持,但由于信用缺失行為的存在,使銀行不敢輕易放貸,消費者不再信任,那企業等于作繭自縛,很難再有作為。
對于企業組織,是做經濟動物,還是企業公民,不再僅僅取決了企業組織的自身選擇,在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中,所有的行為主任,都在處于法律、規范和游戲規則的網絡中,遵守規則,才能走得更遠。一旦失信,很有可能應聲“被踢”。
但愿市場永遠銘記,李克強總理所說過的那句話,“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守信者一路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