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一個月被罰15億
隨著中國反壟斷調查的不斷深入,其處罰也在不斷擴圍。從今年8月20日到現在,僅僅一個月時間內,中國反壟斷所開罰單已接近18億,其中約15.47億元的罰單與汽車行業有關。
本報
繼對12家日本零部件企業和湖北4家寶馬經銷商罰款后,我國汽車反壟斷再次開出“大罰單”。9月11日下午,湖北省物價局對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處以罰款2.4858億元;對湖北地區8家奧迪經銷商罰款共計2996萬元。幾乎同時,上海市物價局宣布對克萊斯勒(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下稱“克萊斯勒”)及其部分上海地區經銷商的價格壟斷行為分別罰款3168.20萬元和214.21萬元。
“對汽車業全面反壟斷,是為了推動經營者主動遵守《反壟斷法》,促進我國汽車經銷和售后市場有效競爭,下大力氣,從嚴規范,徹底整頓我國汽車市場經營秩序。”9月11日,一位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局權威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有決心經過一到兩年努力,恢復汽車市場競爭秩序。”
有汽車行業研究員認為,反壟斷調查對整個行業將產生深遠影響,尤其在流通領域,壟斷格局的打破將有助于市場資源優化配置。
一個月內被罰15.5億
9月11日一天內,反壟斷部門對一汽-大眾和克萊斯勒兩家車企開出了高達2.8億元的罰單。而據記者統計發現,2014年8月至今,反壟斷部門已對汽車行業開出的罰單總額達人民幣15.5億元,涉及14家汽車企業和10家汽車經銷商。并且,汽車行業反壟斷調查范圍不斷擴大,從整車銷售環節蔓延至零配件領域以及售后維修保養等,幾乎覆蓋整個汽車產業鏈。
隨著反壟斷風刮向車企,多數廠商迫于壓力下調了整車及零配件價格,如捷豹路虎、一汽大眾奧迪等先后宣布下調相關產品價格以回應政府機構的反壟斷調查。
但近日,新華社報道稱,面對反壟斷調查執法壓力,奔馳、保時捷等豪車品牌卻繼續逆勢加價。
有業內專家稱,在國家價格反壟斷部門即將對幾家整車企業開出大額罰單之際,豪車品牌依然“頂風作案”,一方面暴露部分車企與經銷商依然心存僥幸;另一方面則顯示出反壟斷不可以罰代管,消費者維權仍需向縱深推進。
盡管展現國家對汽車業反壟斷調查決心的“重量級罰單”已經開出,但國家發改委對汽車業的反壟斷調查遠未終結。
在處罰汽車零部件的橫向壟斷和汽車企業及經銷商的縱向壟斷之后,反壟斷舉措亦涉及到汽車保險領域。9月2日,發改委發布公告稱,浙江省保險行業協會以組織23家省級財產保險公司就車險保費開會協商的形式,違反《反壟斷法》規定,因而對浙江省保險行業協會處以50萬元罰款,對涉案財產保險公司處以共計11019.88萬元罰款。
歐盟商會力挺反壟斷
目前,歐洲豪華車品牌正身陷中國反壟斷調查。大眾在華合資企業一汽大眾剛剛收到約2.5億元的罰單,寶馬和奔馳也表示正在配合調查,并主動下調配件價格。
反壟斷已對歐洲車企在華利潤造成影響。但在對待中國的反壟斷問題上,歐洲企業的反應頗為微妙。
中國歐盟商會日前發聲力挺中國的汽車反壟斷措施,稱政府應利用反壟斷法來為消費者壓低汽車配件價格。中國歐盟商會代表了1800家在華會員企業的利益。
9月9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一份建議書,逾100家歐洲汽配商表示,車企控制著配件市場和其他售后服務,導致經銷商和消費者支付的價格高于其他地區的市場。建議書稱,零部件的供應完全受車企控制,只售往其授權的經銷商店,導致零部件價格過高,且迫使分銷商普遍需要承擔維持汽車和零部件庫存的負擔。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評價,中國歐盟商會所代表的企業相互之間出現公開分歧是不尋常的。此前該商會公開批評中國政府近期處理的一些反壟斷案件,并對中國改革國有部門的承諾提出質疑。
《華爾街日報》則稱,歐洲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在去年的建議書中也提出過類似投訴,但今年的報告所使用的措辭更為嚴厲,這凸顯出外資汽車廠商在中國市場所面臨的壓力。
據中國歐盟商會統計,雖然2011年以來,在華盈利的歐洲企業比例從74%降至63%,不過,歐洲汽車廠商仍對在華前景較為樂觀。
中國目前是德系三強最大的全球市場。今年前7個月,奧迪銷量同比增長17%,寶馬銷量同比增長22%,奔馳的銷量增幅達到34%。而在美國市場,它們同期銷量增長僅為10%左右。
另一方面,歐洲車企特別是豪車品牌在中國市場上獲利頗豐,降價以及罰款只是一筆相對較小的代價。
相關法規亟待出臺
據了解,國家相關部門對汽車行業反壟斷調查多聚焦在零配件價格過高的“零整比”問題。所謂零整比,就是將一輛整車拆開來,按廠家授權4S店報價的零部件售價,除以新車廠家指導價,其比值能反映廠家通過維修和保養環節是否攫取過高利潤。
通常情況下,“零整比”在300%之內被認為是合理的,國內豪華車品牌這一比例通常超過400%。在今年4月,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汽車維修協會發布的一份零整比報告中,北京奔馳C級W204以1273%的整車配件零整比高居榜首。
對此,中國歐盟商會表示,汽車制造商控制了中國的零部件市場和其他售后服務領域,目前零部件的供應完全受汽車生產企業控制,只售予其授權的經銷商,導致經銷商和消費者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
在業內人士看來,汽車制造商敢于在宣布降價后遲遲未動,源于在法律層面上并未打破汽車制造商在售后市場中的壟斷地位。據了解,《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及其執行措施《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中,賦予汽車制造企業旗下總經銷商具有指定或選擇授權分銷商在中國進行銷售和售后市場服務業務的獨家權利。
針對《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在法律層面對汽車制造商壟斷上的支持,8月1日國家工商總局發出《工商總局關于停止實施汽車總經銷商和汽車品牌授權經銷商備案工作的公告》,此舉打破了《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對汽車經銷商授權的規定。業內普遍認為,隨著反壟斷調查的不斷深入,中國將全面整頓汽車制造商分銷和出售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的方式。
對此,中國歐盟商會認為,中國政府應該施行一套嚴格的勸阻式執法體系,應用《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確保汽車售后市場業務向所有設備供應商開放。
對于中國歐盟商會在汽車反壟斷調查上給出建議的實際作用,業內普遍表示有待觀察。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由于現行法律法規已實施多年,受相關技術規范及歷史因素等影響,緊靠行業組織的呼吁,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