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在轟轟烈烈的“反壟斷”之外,“召回”也成為了汽車行業的關鍵詞。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網站顯示,從7月20日到8月20日,短短的一個月內,包括一汽-大眾、上汽通用、奔馳、福特等在內的多家汽車廠商共發布了13則召回公告。其中,只有兩則顯示“本次召回活動是在質檢總局缺陷調查影響下開展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多數召回活動都是汽車廠商“主動”進行的。
事實上,自2013年1月《缺陷產品召回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以來,發布召回公告的車企及召回汽車數量均出現了大幅的同比上升。2013年,受到質檢總局缺陷調查影響而召回的汽車數量超過了全年召回數量的三分之一。盡管多數汽車是被汽車廠商“主動”召回的,但對于業內人士及消費者而言,《條例》的威力仍未完全發揮。
除了近期相對集中的汽車召回之外,筆者整理發現,今年以來,在質檢總局網站上發布的75則召回公告中,有65則是關于汽車的召回公告。而在這些召回公告中,通常來說,在質檢總局缺陷調查影響下開展的召回被認為是相對“被動”的召回,反之則屬于“主動”召回。
盡管質檢總局尚未發布其中“主動”召回與“被動”召回的比例,但從近一個月的汽車召回公告中,似乎可見一斑。在7月20日至8月20日期間,包括“一汽-大眾有限公司召回部分寶來1.4T汽車”、“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分公司召回部分榮威550轎車”、“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召回部分進口精靈汽車”、“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召回部分進口銳界汽車”等在內,質檢總局網站共發布了11則汽車召回公告,其中僅有兩次召回活動是在質檢總局進行缺陷調查和風險評估后開展的。
“‘主動’召回的情況在近期相對集中出現,并非偶然,而是汽車行業的一種整體趨勢。一方面,這是出于監管力度的加強,促使汽車廠商在發現問題后進行‘主動’召回,近期的情況也能夠證明這一點;另一方面,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壯大,汽車廠商對于質量問題的發現、缺陷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問題車輛的處理速度都大大加快,這也是‘主動’ 召回集中出現的原因之一。”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而從出發點來說,多數汽車廠商在發現問題之后都會積極處理,盡管召回的成本很大,但對問題避而不談的機會成本更大。畢竟,在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口碑是贏得市場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數不多的“被動”召回就更加引人注目。日前,質檢總局宣布:“針對近期消費者反映較多的一汽-大眾新速騰后軸縱臂斷裂問題,國家質檢總局執法督查司已于近日正式啟動對一汽-大眾新速騰后軸縱臂斷裂問題的缺陷調查。”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新速騰的消費者維權隊伍的壯大,一汽-大眾“在質檢總局缺陷調查影響下”召回部分寶來1.4T汽車之后,或將再度“被動”召回。
事實上,這并非一汽-大眾首次被置于“被動”召回的“風口浪尖”上。在《條例》施行不久之后的2013年“3·15”期間,質檢總局就針對DSG(直接換擋變速器)故障問題通知大眾汽車實施召回,隨后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已向質檢總局正式遞交召回申請。
彼時,就有分析人士表示,大眾汽車此番召回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這或許是中國汽車市場首次真正意義上的“被動”召回。而這意味著,未來質檢總局對于缺陷汽車召回的干預或將成為常態。
從《條例》施行當年的情況來看,這一猜測已經成為現實。
公開數據顯示,整個2013年,我國共實施汽車召回133次,涉及車輛531.1萬輛,召回數量同比增長65.8%,創歷史新高。這一年,質檢總局加大了缺陷產品信息收集分析、缺陷調查、召回實施情況監督等工作力度,因此,受質檢總局缺陷調查影響召回的汽車數量達到196.1萬輛,占全年召回數量的37%,也是歷年之最。對此,質檢總局執法督查司負責人表示,缺陷產品召回通過生產者主動消除批量性的產品缺陷,為同類缺陷產品的所有消費者提供保護,避免了因產品缺陷引發大規模損害的發生。同時對提升汽車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汽車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條例》施行之后,由于質檢總局的積極干預,召回次數和車輛數量都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而且,從去年到今年的情況來看,多數汽車廠商在召回的態度上也都從‘被動’轉向‘主動’。”上海明華有道咨詢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封士明表示,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趨勢的出現完全歸功于《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