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在華的2014年將艱難收尾似乎已成事實。上月末,一汽豐田發布聲明將全年的銷售目標從66萬輛調低至62萬輛,聲明中稱,“低迷的經濟狀況和經銷商處的高庫存是進行這一修正的主要原因。”這也是今年首家公開調低年度銷量目標的車企。而從日系幾家主流合資公司目前的市場表現看,一汽豐田恰是日系車生存現狀的一個縮影。
根據蓋世汽車網整理的數據,日系車今年前8月銷量189.79萬輛,同比增長了12.5%,增幅略低于乘用車整體的13.9%,市場份額為16.4%,比去年同期低0.3%,更是遠不及“釣魚島事件”以前20%以上的水平。
主力“失語”
“完成66萬輛確實有難度,盡管從9月起受惠于‘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威馳以及新卡羅拉享受3000元的國家補貼,但由于皇冠等車型銷量不甚理想,預計完成銷量目標希望不大,只能盡力接近。”一汽豐田公關總監馬春平對記者表示。雖然豐田旗下同時推出了卡羅拉和雷凌,但隨著RAV4、凱美瑞等主力車型銷量的下滑,整個豐田系今年依然沒有找到快速增長的驅動力,而本田、日產、馬自達也面臨著主力車型失語的尷尬局面。
從細分市場看,曾經長期穩坐SUV市場頭把交椅的東風本田CR-V,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已經受到了巨大威脅。自今年5月起,該車銷量同比出現下滑,8月銷量跌幅已經超過兩成,前8個月累計銷售11.3萬輛,與競爭對手上海大眾途觀的銷量差距擴大至5萬輛。
一直被日系車占據重要位置的B級車市場,在2012年之前市場份額能占到整個B級車市場四成以上,而2014年前8月的數據顯示,日系份額已回落至32.71%,同比下降12.4%,而德系攀升至細分市場第一的位置,市場占有率為35.31%,同比增長3%。同樣,B級車昔日三強也從雅閣、凱美瑞和天籟演變為帕薩特、邁騰、凱美瑞。前8個月數據顯示,帕薩特以15.75萬輛高居榜首,邁騰以14.37萬輛位居第二,凱美瑞以10.43萬輛排在第三,而天籟以7萬輛的銷量排在第六,雅閣勉強擠進前十,銷量僅為4.69萬輛。
從市場份額看,德系及美系的擠壓讓日系品牌倍感吃力。盡管自主品牌經歷了12連降,但曾經強勢的日系并未能把這部分份額吃下,反倒被德系及美系搶食。中汽協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日系品牌在華的乘用車市場份額從上年同期的15.1%上升至15.3%,增幅僅為0.2%。相比之下,德系品牌的市場份額從19.6%上升至21.5%,美系品牌從12.3%上升至12.8%,增幅均高于日系品牌。
后程艱難
從豐田、本田、日產等日系品牌前8月在華銷量看,完成全年銷量目標壓力重重。豐田2014年在華銷量目標為110萬輛,前9月累計在華銷售71萬輛,完成率為64.5%;日產2014年在華銷量目標為140萬輛,前8月累計銷量達78.54萬輛,完成率56.1%;本田2014年在華銷量目標為90萬輛,前9月在華累計銷量實現51.24萬輛,完成率56.9%;馬自達2014年在華銷量目標為22萬輛,前9月累計銷售14.94萬輛,完成率67.9%,后程負荷較日系三強減輕不少,但第四季度仍需平均每月銷量在2.35萬輛之上才可能順利完成目標。
在9月25日的本田中國年度媒體大會上,本田公開承認今年在華銷量未達預期,這是過去3年中第二次出現這種情況。相較于2013年銷量顯著回升態勢,本田今年增長態勢再次放緩,預計2015年要達到120萬輛的目標也基本無法實現。“本田在中國目前是比較困難的時期,在銷量上確實存在沒有達成的部分。”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倉石誠司在媒體大會上表示。不過,本田中國同時表示,并未放棄沖刺9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
同樣作為全球車企銷量冠軍的豐田汽車,目前對今年在華完成110萬輛的銷量心存希望,并沒有因為合資公司一汽豐田的調整而作出改變。豐田中國新聞發言人牛煜日前對記者表示,豐田在華沒有下調銷量目標的計劃。此外,日產、馬自達在華暫時也沒有調整年度銷售目標的計劃。
今年,豐田、本田、日產、鈴木、馬自達和三菱等6家在華車企制定的銷售預期合計約為400萬輛。“整體要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要實現接近17%的平均增長,也就是說6家企業中最強的增長率要達到百分之二十幾。但據目前情況看,要想順利完成年度銷量目標有一定難度。”汽車評論員張志勇認為。
等待復蘇
對于日系車持續低迷的狀況,業內普遍認為政治原因對日系車是“雪上加霜”,但并非決定性因素。事實上,2008年以來日本汽車廠商的在華銷售狀況一直呈現低迷趨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日系車在華市場份額在2008年時進入全盛時期達到30.79%,其后每年都呈現下降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瑞認為,日系車在華市場占有率出現滑坡,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汽車產業在華競爭優勢下降。“當大眾、通用近年來紛紛引入新技術、新產品時,日本汽車制造商未能及時將其優勢產品引進中國,導致其產品競爭力弱化。”劉瑞表示,“在中國市場,日本在世界保持領先地位的混合動力技術也未能打開局面,其原因在于市場定價高、對專利技術的過度保護以及中國汽車補貼政策未能惠及混動車型等。這些問題弱化了日系車企參與中國汽車格局的基本競爭力,形成進入壁壘。”
不過,日系品牌也在積極尋找出路,為重新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紛紛在華擴大生產規模,并力圖通過降低成本、分散風險以及集中戰略等重新調整在華經營和投資戰略。其中,日產系計劃將零部件采購中來自中國廠商的比例提高至50%,以降低成本;本田系將由中國當地法人主導設計等業務,以滿足當地的需求;豐田更是在常熟建立了首家海外CVT工廠。
已經歷幾年震蕩期的日系車目前已沉淀至谷底,4年前豐田章男的那句“再出發”放在今日似乎很是適用,而重新認識中國市場、重新審視自身地位也是日系車能否順利再出發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