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北京做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滿眼都是企業總部、文化公司、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等“虛擬”經濟;實體企業中,特別是知名的傳統企業,自首鋼搬走以后,就剩下“兩瓶酒和一只鴨子”了,即“燕京啤酒”、“二鍋頭”和“全聚德”。
北京昌恒皮具制作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海軍
當然這只是句調侃的話。實際上,只要你“走出去、到基層”,就能在北京的外圍城區村鎮,看到不少掩映著在山花和樹木間的、充滿生命力的優質中小企業。北京昌恒皮具制作有限公司就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縮影。
實力印象:贏得政府和高端人群信任
恒昌皮具位于北京昌平區崔村鎮,生產皮鞋皮包。
先說這么幾個印象深刻的事兒,證實一下這個只有100多人的企業所蘊藏的實力:
一是在和董事長兼總經理盧海軍的漫談中,捕捉到這樣一個信息:將于今年11月下旬在北京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即:亞太經合組織—APEC)大型國際會議,是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制,3500多個會議用高級公文包,全由昌恒公司提供。
北京APEC會議公文包由北京昌恒皮具制作有限公司生產
一方面印證企業的制作水平,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公司在北京得天獨厚的政府采購資源。
二是受記者提問的啟發,盧海軍又從文件柜里摸出一個小鏡框,那是去年北京市政府寫給昌恒公司的一封表揚信,大意是為北京市的“兩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受到各方稱贊,市政府提出特別表揚。
北京市政府給一個名不見經轉的企業寫表揚信這件事兒,其中所傳達出的信息,不僅是政府對本地企業的鼓勵,更重要的是表明企業本身就有著過硬的品質。
三是昌恒公司的市場營銷能力。昌恒生產的皮鞋和皮包,有自己的主打牌子——“凱薩羅帝”,其中的幾款手工制作,不僅吸引了象范冰冰這樣“見過大世面”的巨星前來訂購皮包,并且,來自北京賽特這樣的高端商場的訂單也是應接不暇,這些客戶訂制的都是幾萬元一雙的純手工皮鞋。在北京,昌恒已有7家直營店,在全國各地有30家分銷店。它的品牌形象正在高端一線市場產生著影響。
老板印象:30年的“老鞋匠”
盧海軍今年48歲,河北承德人,高高大大,穿著一雙自己生產的很時尚的灰色皮鞋。
在他的會客兼辦公室里,掛著幾幅很大的山水國畫,室內傳統文化的味道與他微笑隨和的表情相互眏襯,給人一種從容淡定的直觀印象,那是一種成就感,也是一種自信和練達。他一面熟練地擺弄著“茶道”,一面和記者聊著自己和企業的成長發展簡史。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也就是盧海軍十幾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都相繼過逝了。過了幾年依靠哥哥姐姐生活的日子后,17歲那年,有親戚引薦把他從承德帶到天津一家皮鞋廠做學徒。從那時算起到現在,正好30年,他一直在“鞋業江湖”行走,包括他自己回家鄉創業,做定制鞋生意失敗,再到北京、到溫州學習制鞋和管理,前后折騰了近20年,期間在溫州足足摸爬滾打10年,直到2003年機緣命運安排,又回到北京,然后又開飯館失敗又當高級打工仔,又是3年過去了,終于,在朋友幫助下回到了本行,2006年8月,投資40萬元建起了昌恒公司。他的經歷也證實了這樣一句話:你的時間花在什么地方多,你就是什么樣的人。盧海軍30年經歷主要在制鞋方面,所以,命運注定要使他成為一個“鞋匠”,而他,也順應了這種命運的安排。
在溫州的10年,徹底給他的命運打上了這種烙印,他說自己很幸運,因為終于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雖經磨難曲折,但老天不負有心人,這種“正果”,是很自然的一種緣份。為此,他信佛惜緣,更堅定了當下自己所走的路子。
產品印象:稀缺的手工制作
昌恒公司現在每年平均生產10萬雙鞋,2萬支皮包。皮具行業競爭激烈,東南沿海城市先機占盡,一句話,這一行不好干。但這個生在北京郊區的企業能生存并發展得不錯,對它經營中印象最深的一條,是老板懂業務、通市場。
跟隨盧海軍20多年的老鞋匠
盧海軍從事鞋業近30年,特別是在溫州呆了10年,不僅讓他成了一名高級鞋匠,而且,在溫州期間,他當過鞋廠的車間主任,還當過管理600多名工人的制鞋廠廠長,也就是說,在制鞋行業,他是一個“十八般武藝”在身的名符其實的高手,在如今市場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產品細分個性化要求越來越精準的激烈競爭中,盧海軍幾十年所積累的精湛技藝和對行業的通透理解,是這個企業從安身立命到發展壯大的基本保障。
多年經驗證明,有什么樣氣質的老板,就有什么樣的企業文化和精神。當你走進車間,悄悄站在一位老工人身邊,看著他用一雙粗糙的雙手,一針一線縫制那雙需要300道工序才能制成的皮鞋時,你可能突然就會明白,這種安靜踏實、默默不倦、樸素勞作的情景,不正是“中國制造”所提倡的務實精神嗎?與此同時,面對著如此經典的勞動之美的畫面,你會油然而生這樣的理念:這種有內涵的勞動,就應該被賦予應有的價值。在喧囂的時代,人們對手工產品的偏好,正是對安詳、簡樸生活的一種致敬。很可惜,這種畫面并不多見了。
與批量的工業化生產相比,昌恒每年制作的手工精品,所占比例只有20%。其原因是,市場雖然不斷有需求,但好手藝的老師傅已然不多。
這種現象與很多行業相似。
企業印象:依靠不能間斷的創新設計
昌恒公司是個典型的家族企業,盧海軍的妻子、弟弟和兒子都在企業擔任主要職務,突出一點是他的弟弟是總設計師,主管新品研發。
新建的廠區內,前院是辦公行政區以及產品展示廳;后院進去,左邊是制鞋車間,右邊是制包車間,中間正對著倉庫,簡單有序而又專業清晰。
8年時間,企業規模擴大好幾倍,新品研發部門人員也在增加。
盧海軍說,現在鞋業市場和其他許多市場一樣,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以前在溫州做這一行的時候,工廠曾有連續生產200萬雙相同產品的經歷,現在,批量都很小,有的就幾百雙,昌恒一開始還接到過一次生產40雙鞋的訂單。
訂單小,意味著新款多,有時候,廠里的設計部門一天之內就要提供好幾個新款,每年設計生產的新品新款,有數百種之多。新設計一是要供企業決策部門選擇,二是要向市場提供新品意向,從設計的提出到決策再到柜臺,周期十分緊迫。
盧海軍說,沒辦法,這是制鞋行業的基本特點,賺的是勤勞辛苦的錢,更新跟不上就得被淘汰,企業要生存、發展、壯大,只有不間斷地創新、開發、緊跟市場潮流,時刻要有應變的意識,市場變,我就變,而唯一不能變的,則是產品的品質,否則一切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