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已經過去,汽車行業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事情,無論對于從事汽車行業的人來說,還是最普通的消費者,汽車仍在每天影響著各自的生活。
在過去的2014年,油耗限值、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新能源汽車免購置稅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都與車企密切相關。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的方向,或將引領我國汽車產業進入一個新階段。
另一方面,車企不能不要面對產能過剩的窘困現實,消費者也繼續遭遇一號難求的尷尬現狀。
談及過去的2014年,一位從事汽車維修行業快10年的朋友直觀的告訴我:“修車少了,服務好了,客戶事多了。”當然,這只是他過去一年工作的真實寫照。對于更多從事于汽車行業的工作人員來說,或許有更多感慨。
2014年我國汽車銷量達到2349.19萬輛,雖然再次創下歷史新高,連續第六年蟬聯世界第一,但宏觀經濟增速下滑讓車市承受了較大壓力。中國品牌市占率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轎車,在合資品牌轎車價格不斷下探,車型不斷豐富的背景下,消費者選擇的余地也就更多了,而此前單以價格為優勢的中國品牌轎車此時的處境就顯得十分尷尬。在過去的2014年,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的一路連跌,更令業界為之憂心。
2015年來了,對于各個車企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講,對于汽車又有什么期待?
前不久,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發布了第18期全球CEO年度調查報告(2015)。本期調查報告中共包含來自汽車領域的企業領袖104人,來自45個國家。
根據汽車領域CEO的調查結果表明,車企CEO們對于全球經濟的增長普遍態度謹慎,僅有3成老總認為經濟將繼續增長;在政治經濟方面,超過半數的車企老總擔心政府調控的轉變將會對企業發展引起顛覆性的影響;此外,核心技術人才供給不足、消費者行為轉變以及競爭加劇也都是引起車企老總們焦慮的主因。
調查顯示,車企老總們對于數字技術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55%的老總擔心自己是否能夠緊跟新技術趨勢的步伐,超過八成的老總看重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對企業的影響。
消費者的理性選擇
在很多汽車論壇里,經常看到不同的網友評價一款車的好壞,安全性、舒適性、性價比等等因素。大多的消費者在面對一款車的時候,總是眾口難調。
現如今把車當做身份象征的消費者是非常多的,有的消費者把車子升級為一種文化或者當作一個玩具,其實更多應該只是出行的工具。在當前的社會里,不同的消費者都對汽車有著不同的評價和需求。
不過,汽車成了標志性產品,所帶來的結果必然是本身特性的缺失。消費者買車的時候,第一考慮的就不再是本身的需求,而是面子。對很多人而言,買車首先要“大氣”,生怕人笑話自己沒錢,必須咬緊牙關買個“體面兒”點的車子。
“馬太效應”是國內的汽車市場中特有的一種現象,消費者有時選擇“體面車”就成為一種無奈的選擇。很多頗具個性的小眾車,往往遭到忽視,沒有了銷量,漸漸被淘汰。此外,一些盲目追求新技術的消費者也難以避免要承擔故障所帶來的負擔,DSG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也許雙離合變速箱能提升5%的動力,缸內直噴能節省3%的燃油,可是與你整天為“死亡閃爍”和“發動機積碳”的憂心忡忡相抵,沒有什么價值。
要想讓車回歸它本來的屬性,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消費者改變對車的認知,還原其本來面目,只關心需求和車的特征。
新能源車前路漫漫
2014年是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突破之年,也是進入家庭的元年。2014年國內共銷售新能源汽車7.5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4.5萬輛,同比增長208%;插電式電動車銷售3萬輛,同比增長878%。乘用車企比亞迪、東風、奇瑞、上汽、江淮、北汽、眾泰等八家自主企業共銷售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54011輛。一個更加鮮明的對比是,2012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還不足1萬輛。
回顧2014年新能源汽車領域政策,可謂東風頻吹。從2014上半年密集出臺的《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關于電動汽車用電價格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到 《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等,不一而足。
柴靜的霧霾記錄片《穹頂之下》一石激起千層浪,影片中清晰呈現了像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機動車“貢獻”了多少霧霾,同時商用車在排放上的公然造假,讓人感到震驚。車企的“良心”被曬在了大庭廣眾之下,等待的是更加嚴峻的挑戰。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各地的委員代表也紛紛獻議,加強新能源汽車的創新和推廣。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總理特別強調了推廣新能源汽車等工作。他表示,要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要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其中就包括高端裝備、信息網絡、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重大項目。
不過,面臨新能源汽車政府補貼的逐年減少和國內外油價“跌聲不斷”的市場阻擊,其市場推廣前路尚存風險。如果新能源汽車,主要是電池成本下降的速度跟不上補貼下降的步伐,那就會極大影響消費者購置積極性。因為目前消費者并非是屬于環保理念驅動型,更多的是被許多優惠政策,甚至免牌所吸引,利益驅動是決定性因素。等到消費者嘗到了新能源車的優越性后,才能有真正的市場驅動行為。
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里有一句:“一旦跑起來就不能因為累而中途停下,就算爬都的想辦法回家。這份信念適用于做任何事情,只要開始就全力以赴,不能因為外界的其它原因近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