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公告稱,明年的經濟五大任務是:削減工業產能,去庫存化,去杠桿化,降低企業成本和改善薄弱環節。會議還提出,中國將更加注重對供應方面的改革,以穩定經濟增長。
公告從另一面印證了當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所在,中國的整個家電行業同樣面臨困境。
縮影:彩電業的寒冬來了
曾經輝煌無比的中國彩電行業,正在進入一個艱難時期,是整個家電行業的一個縮影。
據報道,2015年彩電行業集體陷入盈利困境。傳統五大電視廠商:創維、海信、長虹、海爾、TCL,除了創維和海信盈利,其余在前三季度均虧損。
深康佳三季報顯示,公司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8.5億元,同比下滑1891.1%。
四川長虹前三季度營收雖同比增長11.13%,但虧損額達4.9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億元。TCL多媒體三季報則顯示,當季錄得經營虧損1.7億港元。
海信和創維方面,分別實現凈利潤9.28億元和9.85億港元,但前者僅微增0.96%,后者則同比增長5.5%。
互聯網電視廠商掀起的價格戰風暴讓整個彩電行業進入“寒冬”。作為極少數艱難盈利的傳統廠商之一,創維集團掌門人楊東文近日坦言,在新入局者的競爭下,創維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平均銷售單價也有所下降。對于如何消除互聯網及內容商價格戰帶來的負面影響,創維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好的策略。創維方面數據顯示,電視的平均售價已從2014年的3051元跌至今年的2577元。然而,他們至今仍沒有找到應對新入者競爭、消除價格戰壓力的好模式。
外因:不僅是互聯網“侵入”
近年來,樂視、小米、暴風、風行等互聯網電視品牌正不斷瓜分市場蛋糕,奧維云網數據顯示,預計2015年市場份額將達11%,2016年或達20%。
盡管日子相對好過,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坦言,在新入局者的競爭下,創維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平均銷售單價也有所下降。對于如何消除互聯網及內容商價格戰帶來的負面影響,創維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好的策略。創維方面數據顯示,電視的平均售價已從2014年的3051元跌至今年的2577元。拋開互聯網企業前來搶食不說,彩電行業自身也進入了產業停滯期。楊東文說,目前國內彩電增量市場很少,每年大概只有4500萬臺,有效需求不足。
“現在和20世紀90年代不同,進入這個行業基本沒有什么門檻,身無分文就可以做彩電,何況互聯網企業手里都拿著燒不完的錢。”創維集團彩電事業部總裁劉棠枝直言,互聯網企業“有錢任性”令彩電價格跌到成本底線,傳統廠商不得不奉陪,預計彩電行業在未來兩三年仍將處于供大于求的艱難期,明年價格戰還將更加慘烈。
為了保住市場份額,傳統電視廠商紛紛轉型,加碼互聯網電視的混戰。業內人士預測,明年彩電行業的整合將提前到來,不排除有若干品牌瀕臨破產。
實際上,彩電業的困境,在外因上不僅僅是互聯網電視“侵入”
的結果,更有房地產發展停滯、消費不振、出口乏力以及整個經濟環境,特別是中國制造整體經營成本上升等原因。
業內人士分析,對于已是紅海的家電業,今年全球經濟弱復蘇,房地產市場銷售回暖緩慢,讓整個家電業去庫存壓力激增。家電市場在刺激政策退出后進入自我調整周期,更新改善需求成為市場主導,競爭更多地轉向存量市場,以供給結構、機制為主導的改革成為家電業迫切需求。
庫存:壓在各家心里的石頭
受宏觀經濟環境不景氣、刺激政策退出后國內家電行業步入調整期、更新需求成為主導等因素影響,2015年下半年庫存壓力呈現爆發式增長。
據同花順iFinD資訊統計庫存明細顯示,家電業的庫存可謂高居制造業前列,在中期報告的財務數據中,57家家電上市公司里,有9家家電巨頭庫存商品金額在10億元以上,39家存貨商品金額過億,其中美的集團以79億元居首,康佳存貨提取的跌價準備金額達2.5億元居前列,平均提貨比例為11.2%。
實際上,幾年來家電企業的存貨量一直在激增,部分大規模企業甚至三年激增三倍,這一水平顯著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等關鍵指標,這在白電企業尤為明顯。在巨大體量中,家電企業解決庫存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有經銷商介紹說,家電庫存一直存在,今年受房地產不景氣影響,空調庫存增大。黑電企業廠家根據末端訂單,最快速調整生產,對生產進行精準預計,所以黑電庫存增長表現并不明顯。但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白電轉型較慢,制造周期時間長,90%以上產品仍然通過線下實體門店銷售,一旦市場出現變化,將直接導致庫存增加。
銷售不暢,庫存增加,這對于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壓在心頭上最重的一塊石頭。
參考:海爾“零庫存”只是一例個案
中國家電企業中,最早提出“零庫存”的是海爾。其早在六年前提出在努力達到在“國內客戶結算100%現款現貨”的財務目標基礎上,實現“零庫存下即需即供”,進行了一場重大的管理革命。
海爾內部人士表示,海爾近幾年對生產制造環節的各流程進行再造,建立自動化、智能化的現代物流體系,公司運營效益確實發生了變化,改變賒銷的局面,資金周轉達到一年15次以上,實現了零庫存、零運營成本。
有專家認為,零庫存不是取消原材料的存貨,而是盡量降低產成品所占壓的資金。海爾根據用戶隨時變化的需求,進行生產,在國內積極推柔性化生產方式。但海爾這種模式不能在所有產品和所有家電企業中適用。季節性產品、更新換代慢的產品線,完全達到零庫存并不現實。目前國內家電企業正在積極探索零庫存模式,實現零庫存也是其努力的一個方向。
一位家電企業經銷商的經驗是:旺季的時候,產品從研發、制造到進行物流配送通常至少需要1-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完全達到零庫存是不可能實現的。廠商、經銷商和零售企業需要提前備貨,放在倉庫中,否則影響銷售。近來北京霧霾非常嚴重,凈化器銷量出現爆發式增長,如果是零庫存且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整個供應鏈斷裂。
兩難:眼前與未來的艱難抉擇
市場人士分析,當前以家電為代表的制造業處在分化調整階段,加快調整,而供給側改革思路成為這場變革的助推劑。
中投顧問家電行業研究員任敏琪表示,對于傳統家電業而言,供給側改革政策將促進行業升級轉型,讓企業將注意力從產品數量轉移至產品質量;有利于緩解市場供求矛盾,改變家電產能過剩的市場現狀;企業將更加注重市場需求,并加大技術研發,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還有人認為,導致今年家電產品售價發生下跌的主因是庫存大量積壓。目前絕大多數家電企業仍然沒有建立起柔性化生產體系。
企業需要將圍繞生產的思維調整為面臨市場和消費端需求,用互聯網方式改造產品和生產線,開辟消費者新需求,產生新供給的產品。未來供給側改革政策的落地,將加快家電企業的去庫存化。
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表示:“目前家電業庫存居高大部分原因是廠商的生產與消費者需求的偏離。部分家電企業缺乏調整供給結構的思維,未建立實時更新的生產能力,沒有辦法將生產線進行割裂,隨時進行靈活調整。供給側改革思維將促使家電企業進行迭代開發,讓生產者根據產品訂單性能對顏色、外觀、功能隨時進行調整和改進,從而避免產生大量庫存。”
專家的分析也許都沒錯,然而,去庫存是一個結果,你一方面主張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要,一方面認為傳統家電產品偏離消費者需求,那么現在庫存的“老型號”產品究竟如何消化?說來說去,是不是最終仍需要降價出售?
實際上,這正是目前家電業的焦慮所在:老產品的庫存在增加,新產品的研發必須跟上,一邊要銷售老型號,一邊要宣傳新產品,傳統生產線的改造不容易,新的生產模型也需要假以時日,積壓的資金回不來,新的生產又需要更多的“流動性”,企業如何才能做得更好?這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有一個方面值得欣慰的是,廠商們也更加重視海外市場,在國際化上發力。TCL十年前就已經進行國際化并購,盡管經受了虧損,但目前已扭虧為盈,目前47%左右的銷售額來自海外的TCL將在南非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做更多輸出。海信也在今年收購了夏普在墨西哥的工廠。
與此同時,奧維云網總裁文建平樂觀預期,未來10年中國家電業仍有望保持5%-8%的發展速度,10年后產值有望突破3萬億元。支撐來自于,一是未來3-5年將是中日韓企業在全球市場全面決戰的關鍵時期,奧維預測2020年中國有望超過日韓,成為全球家電行業執牛耳者;二是國內家電市場已進入產品結構轉型和升級的階段,就看企業如何有效服務客戶。
求變:轉型不是轉行當心誤區
相信很多人都特別羨慕雷軍。
小米手機之所一獲得巨大成功,除了有爭議的“饑餓營銷”,核心是因為其了解用戶痛點,不斷與用戶互動,對自己的產品隨時進行迭代開發和改進,形成高效供應鏈,所以就根本沒有庫存。
然而,不同于小米手機的大比例年輕客戶,電視的消費群體年齡偏大,對互聯網模式的互動缺乏興趣,家電在供給結構上的改革存在難度。長虹一位管理層人士認為,家電企業在銷售通路中要切實清庫存,就應該根據訂單隨時進行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制,同時開創消費者新需求。
從理論上說,方向是對的,然而,急于求變的家電企業,各有各的路數。例如,為了熬過行業的“冬天”,向來靠硬件賺錢的傳統電視廠商不得不求變,甚至開始轉向做內容“軟件”。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不久前就對外表示,TCL自去年開始進行“雙+”轉型,企業定位中加入智能產品制造和互聯網應用服務兩部分。他說,“我們的產品要變成智能的多媒體終端,可以開拓很多新應用;另外就是產品+服務”。
創維也在探索后臺內容的盈利模式。據楊東文介紹,2015年創維旗下的酷開運營平臺已完成5000萬港元的合同金額,提前完成內容和服務運營的年度目標,主要由廣告收入、視頻收入分成、游戲收入分成三部分構成。預計未來這方面運營收入將繼續提升。
然而筆者認為,急于轉型或贏利的家電企業,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應該冷靜面對變化。經過三十多年的市場洗禮,中國企業經歷風雨無數,有一條共識就是:做熟不做生。做硬件電視的企業,如果一味去跟風“互聯網”,是不是也容易“中計”呢?轉型不是轉行,而主要是指在原有基礎上提升技術含量、提高質量和品質的升級。因此,家電企業應該戒驕戒躁,在內功上多動心思。
探索:“供給側改革”的實質
2015年國內有兩個與浙江有關的經濟熱點事件,一是中國游客去日本搶馬桶蓋,后來發現該馬桶蓋的產地是杭州,研發者是3名浙江人,平均年齡35歲;二是“雙11”天貓交易額912億元。因此有人說,分析這兩件事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不是需求沒有了,而是供給端出問題了。所以中央提出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并不復雜化,比如說,如果把社會化大生產比喻成碾米,那么供給側就是進料,需求側就是出米,市場就相當于機器,在這個過程中進料、機器、輸出的改進都能提高生產效率。中國的消費市場,幾乎都處在飽和狀態,簡單說也就是產能過剩,或者叫買方市場,在企業與消費者的博弈中,后者占據主動。在這種思維模式下,一是企業競爭加劇只能以降價為手段,二是消費者的需求被基本滿足以后,他們自己也因為傳統的消費觀,不知道下一步的需要在哪里。這就需要企業來引導。
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巨大轉變,中國家電業也同樣面臨考驗,目前各家電巨頭都在向互聯網企業轉型,供給側改革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加強家電企業轉型的決心,并且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例如:大數據和定制化模式的誕生。
目前部分家電企業建立了大數據中心,建立家電互聯網生產線,將大數據抓住反饋給廠商,為消費者實現個性化定制。目前,長虹集團已聯手IBM打造大數據分析競爭力中心,美的、海爾也都建立了大型數據中心。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未來兩到三年,中國電視市場容量基本將維持在4500萬臺左右。但這塊不再“變大”的蛋糕,卻吸引了小米、樂視等互聯網電視企業參與競爭。
不僅如此,暴風科技與海爾合作的暴風TV、兆馳股份與風行在線合作的風行電視也已入局。目前,包括傳統電視廠商的子品牌在內的互聯網電視已多達10余家。
業內人士認為:“個性化訂單是家電業越來越精細化的標志。
家電企業真正在供給上實現有效配置,還應該去開辟藍海的空間,而不是在同質化的紅海去比拼,挖掘消費者新需求應該和個性化訂單齊頭并進。”
綜上所述,對于消費者來說,近期要不要買彩電?如果不急,不妨等明年,屆時價格會“撕”得更厲害。因為曾經缺少芯片和屏的國產彩電業,如今開始發力,有廠商像手機領域的華為一樣殺入了芯片領域,而且液晶面板也已經供過于求,多過上世紀90年代末的彩電品牌扎堆,2016年彩電價格戰會更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