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放開,許多夫妻備戰二胎,這也給奶粉市場又增加了無限空間。數據顯示,隨著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預計200萬新生兒增量,顯然對于國內奶粉市場也是利好,預計這一政策效果將在今年下半年體現。二孩政策疊加猴年出生率提高的因素將帶動奶粉需求,下半年國內奶粉行業有望出現需求和競爭格局雙改善的局面。如何挑選合適的嬰兒奶粉,成了永不落后的話題。
網友“負二”分享了他給女兒選購奶粉曲折的過程:因為同事的推薦,老婆一開始鐘情于歐洲有機嬰兒奶粉,后來因為早產來不及代購,就向同事勻了幾盒泓樂。孩子生下來后,母乳和奶粉混合喂養,大概1:1的樣子,存貨不多時,請在法蘭克的表妹幫忙代購,表妹去她家附近的超市和藥店兜了一圈,泓樂斷貨,備選喜寶,斷貨,備選愛他美,還是斷貨,訂8盒需要量走后拿,DHL郵寄回來還要一個半月,時間來不及,放棄。
于是聯絡日本友人,同學的老婆。她推薦明治和固力果,不過比較難買。日本超市一個人限購兩罐,她幫人家代購奶粉,都是一早去店里,先拿兩罐結賬,然后出店坐15分鐘,回店里在拿兩罐,然后到下一家店,如法炮制,直到集齊12罐,裝箱發快遞。
如果是周末,則可以拖上同學一道去搶雙份的奶粉和新生兒尿布。最后“負二”先生不好意思人家這么辛苦幫忙代購而作罷。
本來就準備在天貓購買瑞康了,結果供職于某航空公司的表弟來看侄女,說要去西雅圖出差,要不要幫忙帶奶粉尿布什么的,當然好啦。
有數據顯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至2015年,我國乳粉(含嬰幼兒配方 乳粉)產量從120萬噸增長至142萬噸,七年間增幅僅為18.3%;而同期進口乳粉量(含嬰幼兒配方乳粉)則從14萬噸增長至72萬噸,增長了四倍多。 其中,2013年、2014年進口量甚至分別達到97萬噸和104萬噸。而這一數據還不包括大量消費者通過海外代購、跨境電商等方式從境外直接購買嬰幼兒 配方乳粉。
內地“搶奶客”橫掃全球,引發不少沖突。2008年內地爆發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致大批國人到境外搶購奶粉,甚至令當地民眾“無貨可買”,引發不滿。港府于2013年下達“限奶令”,澳洲、英國、德國、新西蘭等多國陸續出臺“限購令”。
中國農業部長韓長賦曾表示,大批國人到國外搶購奶粉,“給人家送錢,人家還限購”,這是中國乳業的恥辱;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提升乳業質素,恢復民眾對國產奶的信心。
國外代購奶粉如此費周折,為何國內消費者卻趨之若毛,網友“磐石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對來說,國外的奶粉因為食品安全制度完善,懲罰也比較嚴厲,相關規定也清晰明了,更讓人放心一些。”這也道出了大部分準爸爸媽媽的共同心聲。
對于“國產奶粉有值得信賴的品牌嗎?”這一問題的回答,自稱乳制品非業內人士認為,國內設備很好,標準也很高,意識問題是最主要的,做奶粉不是造火箭,沒那么復雜,一個是原料、然后就是安全意識。
消費者吳女士認為,國產奶粉之所以接二連三爆發安全事故,根源上市奶源的不可控。中國人喝奶的時間并不長,奶牛牛種和養殖技術依賴進口,大多企業沒有資金和精力做到這一塊的。世界上聞名于世的奶牛品種要數新西蘭、荷蘭、愛爾蘭等地,進口奶粉好在奶源優質。但吳女士也認為,嬰兒奶粉全稱“嬰兒配方奶粉”,也就是說,嬰兒奶粉里面添加的物質和中意的藥方一樣,有其原因。這個配方是以企業所在國的母乳為研究藍本,未必適合全球寶寶體質。
對于國產品牌,有很多消費者推薦伊利、飛鶴、紅星、大慶等,還有認為貝因美、完達山、合生元、鄧恩保都算比較信賴的國產品牌。
盡管如此,大部分消費者還是表達了對國產品牌奶粉的不信任。
“12歲以下的小孩,最好還是選擇進口的吧。孩子正長身體,我家孩子一直都是喝的新西蘭進口的,大人的話就買當地的吧”。更多的消費者表示,“沒有,反正我不放心”、“我寧愿麻煩點兒,也沒選擇國產奶粉”。
同時也表現出對國產奶粉的觀察與期待,“覺得真的沒有,不妨在留意一下國產奶粉,相信中國媽媽都希望國產奶粉有朝一日能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
6月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發布了《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從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辦法》明確了 將以藥品管理方式規范配方奶粉。嚴格限定了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注冊申請人必須為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企業。而且在我國境內生產銷售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和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都應當取得食藥監總局頒發的注冊證書。根據規定,只有具備相應研發 能力、生產能力和檢驗能力,符合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范要求,對出廠產品實施逐批檢驗的企業,才能申請產品配方注冊。
《辦法》對配方奶粉管理限制配方數量也比意見稿更加嚴厲。從原來每個企業可生產5個系列15種產品配方,縮窄至不得超過3個配方系列9種產品配方。這直指當前嬰幼兒配方乳粉配方過多、過濫,甚至配方制定隨意、更換頻繁的問題。有行業人士表示,“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終極研發目標是接近母乳,從本質上 說每段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實際上只有一個配方。因此此次規定的三個配方其實就是要求企業按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按不同年齡段生產三個段位的奶粉,而不是為了市場銷售進行“配方營銷”。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 103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共有近2000個配方,個別企業甚至有180多個配方。預計在新政實施后,目前市場上三分之二的奶粉配方都將被淘汰。 新政實施后預計有1/4的中小品牌奶粉將出局,“能清理出約150億市場份額”,而這部分市場將被其他品牌瓜分。據統計,目前奶粉 行業毛利率在60%以上,按照國內品牌的銷售費用率普遍在40%左右、海外品牌約20%計算,國產奶粉的營業利潤率大約在10%左右,海外品牌則在20% 左右。而隨著新政后奶粉市場品牌集中度的提升,奶粉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望恢復,其中國內奶粉企業利潤提升的空間較大。
這一系列利好,奶粉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望恢復,其中國內奶粉企業利潤提升,能否促使國內奶粉企業加快步伐,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提振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消費信心哪?
有國產奶粉企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私下表示“恐怕沒有這么樂觀”。這位人士表示,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恢復并沒 有想象的那么快,而且受到消費水平提高和洋奶粉價格松動的影響,她擔心被中小品牌國產奶粉空出的市場可能更多會被洋奶粉搶占。
業內人士指出,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恢復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有證券分析機構在對于國產奶粉上市公司的風險揭示中唯一強調的也是“食品安全問題”。
對于《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對“10月史上最嚴奶粉新政實施,能否恢復國產奶粉的消費信心,你會選擇國產奶粉嗎”,消費者李先生回應,“不會”。
李先生認為,奶粉不是孤立的事件,知識大量失去信用的國產產品中的一個。在奶粉之前,過火的地位就已經低于進口。國貨質量最低的含義包括兩層:偷工解料和技術水平低。但奶粉創造出新底線,就是制造商的道德可以如此低下到反人類。
“東西差,價格便宜也就罷了,居然發展到沒了良心”,李先生表示,不是好人犯了質量事故,而是壞人故意的惡性。產品背后是人,除非人與人的關系改變,不然對產品質量的判斷就不會改變。
李先生的表示雖然有一些偏激,但也說明:國產奶粉要想回復消費者的完全信任,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