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柯橋的紡織產業歷史源遠流長,地位舉足輕重。早在隋唐時“越羅”就名揚天下,及至明清更有“時聞機杼聲,日出萬丈綢”之盛況。
柯橋的紡織產業歷史源遠流長,地位舉足輕重。早在隋唐時“越羅”就名揚天下,及至明清更有“時聞機杼聲,日出萬丈綢”之盛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柯橋堅持紡織產業、輕紡市場聯動發展,按照“完善產業鏈、推進高端化、增強競爭力”基本思路,加快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紡織產業成為了支柱產業、民生產業,柯橋也成為全國最大的紡織集群基地之一。
一、柯橋紡織產業的發展現狀與產業優勢
(一)發展現狀
1、產業規模:柯橋區被譽為“托在一塊布上”的經濟強區,是化纖面料的“世界工廠”。紡織產業占了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60%左右,具有從PTA、化纖到織造、印染到服裝家紡、紡機裝備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全區年產各類化纖原料、紡織品、印染布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0%、10%和30%。技術設備先進,織造的無梭化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擁有亞洲最大的輕紡市場。
2、空間分布:柯橋紡織產業在空間上已形成集聚發展態勢,全區紡織產業“一個主體園區、七個特色名鎮”空間格局基本形成。一個主體園區是濱海工業區,被中國印染行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綠色印染研發生產基地”;七個特色名鎮分別是齊賢、楊汛橋、蘭亭、漓渚、馬鞍、夏履和錢清,其中齊賢鎮重點發展紡機業,楊汛橋鎮重點發展經編家紡,蘭亭鎮和漓渚鎮重點發展針織,馬鞍鎮重點發展化纖原料,夏履鎮重點發展非針織布,錢清鎮重點發展輕紡原料市場。
3、龍頭企業:目前,全區有紡織企業7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過千家,占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70%。在化纖、織造、印染、服裝、經編、紡機等行業培育出了一批帶動能力較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如浙江天圣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進入中國紡織行業銷售收入前10強,另外還擁有永通、天馬等一批印染業的國內知名企業。
4、從業人員:全區紡織行業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其中各類紡織專業技術人員近5萬人,中、高級技術人員近2萬人,每百人專業技術人員擁有量達23人。中國工程院多位紡織專業院士擔任了柯橋紡織的技術顧問。
(二)產業優勢
1、完整的產業鏈條。全區已基本形成了PTA、化纖、織造、印染、服裝、家紡、經編、紡織機械以及紡織軟件等較為完整、配套的產業鏈條,具有相當強大的集群規模和特色優勢。
2、領先的技術設備。全區擁有無梭織機近5萬臺,其中進口占到80%以上,無梭化率總體達到90%以上,配套的化纖、印染、服裝等行業也引進了3萬多臺(套)先進設備,設備先進性較高。全區擁有各類紡織產業設計、印染等技術人才近5萬名,占全區人才總量的50%左右;國家級紡織生產力促進中心、國家級紡織高新技術研究中心均在柯橋落戶,柯橋正成為國內外輕紡人才云集的“硅谷”。
3、獨特的市場優勢。柯橋的紡織產業具有獨特的市場優勢。中國輕紡城和錢清原料市場已成為國內外輕紡產品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2015年,中國輕紡城(包括錢清輕紡原料市場)實現成交額超千億元;擁有市場區經營面積400萬平方米,市場經營戶2萬多家,國(境)外企業常駐代表機構上千家。
二、柯橋紡織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面臨的發展瓶頸
盡管柯橋紡織產業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紡織觀察家在調研中發現這些問題和不足,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發展方式粗放。柯橋紡織產業占地多、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問題較為突出,全區萬元GDP能耗比較高,全區COD和SO2的排放主要集中在紡織業及其關聯行業,特別是印染行業的節能減排任務尤為艱巨。
二是創新能力不足。柯橋紡織產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比較低,重點骨干企業基本上是原鄉鎮集體企業轉制而來,以勞動、資金密集型為主,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模仿、輕創新”、“重引進、輕消化”現象,技術創新、設計創新、裝備自主創新等能力不強,纖維差別化、織造功能化、服裝家紡品牌化等進程較慢,仍處于產品和技術的模仿創新階段,如化學纖維差別化率僅30%,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
三是產品結構不盡合理。柯橋紡織產品正處于從原來的低檔次滌綸布向仿毛、仿絲、仿麻等仿天然織物轉化階段,紡織產品科技含量總體不高,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產業用布比重僅25%左右,裝飾用布所占比重不足30%,與發達國家相比,紡織產品的功能開發程度較低,應用范圍較窄。另外,紡織產業內各行業所占的比重嚴重不均,服裝作為大紡織產業鏈的終端環節,在整個紡織業中的比重不高,且以貼牌加工為主。
四是行業自主權不強。柯橋以化纖為主的紡織產業屬石油衍生品消耗行業,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特別大;產品大多為紡織面料等半成品,承負原料、市場的“兩頭”擠壓;外貿依存度高,紡織產品主要依靠出口,受外貿需求變化影響也特別大;先進的紡機設備主要依靠進口,占80%以上,因此行業整體提價能力較弱、贏利水平不高。
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隨著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日益深入和資源要素、環境保護約束的日益增強,柯橋紡織產業正面臨著一些發展瓶頸:
一是資源要素制約的瓶頸。受特殊產業結構的影響,柯橋是能耗大縣、排放大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目前的資源占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紡織產業的發展將難以為繼。
二是產能相對過剩的瓶頸。由于紡織產業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大批中小企業紛紛涌入,導致中低端紡織產品比重過高,同質化產能相對過剩,而產能過剩不可避免帶來價格競爭。據統計,超過一半的紡織企業和市場經營戶認為價格競爭仍然是柯橋紡織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長期的低成本競爭和壓價競爭對紡織產業的做強做精極為不利。
三是市場競爭加劇的瓶頸。目前,江蘇、廣東以及周邊的蕭山等國內紡織發達地區,在設備改造、產品創新、市場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有些地區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優勢,競爭能力不斷提升;中西部地區和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以低廉的土地和用工成本,積極搶占中低檔紡織品市場,對柯橋紡織產業發展產生較大沖擊,再不加快調整紡織產業的行業結構、產品結構,極有可能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失去優勢。
三、柯橋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
通過對柯橋紡織產業發展現狀、優勢和問題、瓶頸的分析不難看出,柯橋已形成規模龐大、空間集聚、市場網絡發達的紡織產業集群,但也面臨著諸多的不足與制約因素。如何推動紡織產業集群向現代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已成為柯橋紡織亟待解決的問題。紡織觀察家建議可從以下方面著手解決:
(一)目標定位:立足“產業+市場+文化”的集群特色優勢,以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培育為導向,突出纖維差別化、面料功能化、印染綠色化、服裝家紡品牌化、技術裝備智能化,重點打造國際性紡織制造中心、貿易中心、創意中心,加快紡織產業集群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產業集聚度、低能耗、低污染的現代化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實現紹興縣紡織從大向強的新跨越。
(二)主要路徑:圍繞上述目標定位特別是打造“三大國際中心”的總體思路,建議柯橋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重點應當在三個方面加以突破。
1、突出化纖印染的引領作用,加快打造國際性紡織制造中心
一是大力推進化纖差別化。柯橋化纖行業主要生產滌綸長絲、低彈絲、短纖等。下一步,應當重點引導企業從常規纖維向差別化、高端化、功能化、系列化方向發展,加強對產業用滌綸纖維和高性能纖維的開發力度,扎實推進以滌綸長絲為主體的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細旦、混纖等特色原料的生產和應用,加強彈性纖維、環保纖維、納米纖維、保健纖維等新型纖維和功能性纖維的開發和生產,切實提高化纖差別化、常規纖維優質化和系列化程度。
二是加快推進印染產業集聚提升。按照“集聚整合、控量提質、節能減排”的基本要求,積極實施印染企業集聚提升、印染產業規模控制、印染工藝分類改造和先進適用技術應用等工程,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產能,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發展高檔印染、清潔印染和數碼印染等綠色印染,優化印染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推動印染產業的轉型升級。
三是加強產業鏈生產環節的整合提升。PTA環節,重點實施環保工藝革新、產業規模擴張兩大工程,大力開發高性能產品,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紡織產業集群轉型提供充足的原料需求;織造環節,緊跟國際面料市場發展趨勢,進一步提高化纖仿真面料水平,積極發展多種纖維混紡、復合、交織面料及純棉等天然纖維面料,不斷提高對國內外知名品牌服裝、時裝及高檔家紡面料的供給比重,鼓勵發展汽車內飾材料、工業過濾材料、醫用衛生材料、高檔合成布等產業用紡織品及軍工特用紡織品;服裝家紡環節,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鼓勵企業走品牌化、系列化和時尚化發展道路,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西裝、時裝、襯衫、休閑裝、絲綢服裝、童裝等系列產品,大力提高家紡產品的設計水平,積極培育一批服裝家紡品牌,切實提升服裝家紡產品附加值;紡機環節,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創新相結合,加快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轉化,加強關鍵技術和重大成套設備研制攻關,研發生產高檔精密紡機,力爭形成門類齊全、技術先進、配套功能強的紡機制造基地。
2、突出輕紡市場的龍頭地位,加快打造國際性紡織貿易中心
一是加強市場軟硬件建設。充分發揮中國輕紡城和錢清原料城兩大專業市場的帶動作用和品牌效應,著力形成品種豐富、門類齊全的紡織品和相關市場集群。全面整合倉儲物流資源,增強通關報檢、倉儲配送、信息服務等功能,完善現代配套物流體系;強化管理立市、招商隆市、品牌興市,積極推進劃行歸市,大力倡導誠信經營,營造良好的市場交易秩序,進一步提升市場的現代化水平。
二是鞏固擴大國內外市場。加快企業營銷網絡建設,鼓勵企業設立區域營銷中心、地區銷售總部和銷售連鎖店,進一步鞏固擴大歐美、中東等高端市場和傳統市場,大力拓展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提升發展網上輕紡城,積極開展電子商務營銷網絡建設,逐步構筑覆蓋面廣、品牌突出的國際化網上交易市場群。注重出口品牌建設,通過在國(境)外注冊商標、并購國(境)外企業和知名品牌等措施,擴大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支持企業赴國(境)外建立生產基地,開展加工貿易,規避貿易壁壘。
三是不斷提升市場知名度。加強中國輕紡城整體品牌宣傳推介,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知名企業和國(境)外常駐企業代表機構、經營商,不斷提高市場的國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3、突出研發設計的核心價值,加快打造國際性紡織創意中心
一是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和品牌創建。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激發科技創新動力。加快技術支持體系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共建研發機構,創建紡織工程(技術)中心和實驗室等創新載體,全面加強科技成果與研發需求信息的雙向交流,努力構建務實高效、開放靈活、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積極實施品牌和標準化戰略,鼓勵和支持企業創造各類各級品牌,參與國際和國家標準化活動,采用國際標準開展生產,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
二是健全紡織公共服務體系。要有效整合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紡織領域中的優質科技資源,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紡織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設立研發中心和實踐基地,著力吸引成果轉化、信息咨詢、專利申請等紡織科技中介機構入駐,不斷拓展紡織產業共性技術研發領域和深度,加快國家級紡織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區域創新服務體系。
三是開展紡織時尚創造與推廣。加快創意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面料、服裝、家紡等的專業設計師。積極邀請紡織服裝界知名人士、專家學者、企業精英等來中國輕紡城舉行創意面料、時尚服裝、家紡新品發布;以紡博會為龍頭,加強與國內國際紡織行業協會的交流溝通,深化與國際一流面料展、時裝展、家紡展等的交流觀摩,加強時尚信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