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正迎來屬于自己的大時代。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果不其然,總理再提消費升級和品質消費。考慮到實體經濟的持續低迷,無論是政府還是實體企業,都對消費升級寄予了厚望。你也許想不到,有一天你我他的“吃喝玩樂”會成為決定國家經濟走勢和各行各業轉型方向的“頭等大事”,顯然,這一天越來越近了。
消費升級的時代大棋局已然開啟,宏觀層面的新變局勢必影響到各行各業,對于積極擁抱變化者,便是時代大機遇的降臨。誠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言,對于制造業,需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范圍,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對于服務業,需要“推動服務業模式創新和跨界融合”,而零售業首當其沖。在筆者看來,“苦價格競爭久矣”的零售企業,也總算迎來了春天。
再見,價格競爭;你好,新零售。
價格競爭,始終是零售業模式創新的“牛鼻子”
從歷史上看,零售業的模式創新一直圍繞消費者購物體驗展開,而低價,則一直是消費者購物體驗的核心要素。
先看看近百年來零售業態的演進過程。
1919年,美國人桑德斯在一家餐館吃飯時,看到一頭莽撞的小豬穿過籬笆逃跑,遂有了開設一家沒有“籬笆”的商店的想法,即允許顧客到商店的貨架里面自助選購商品,然后再到出口處統一結賬,于是有了世界上第一家自助商店(self-service),取名Piggy Wiggly(滾地小豬)。之后,這種自助購物的新體驗迅速風靡全美,Piggy Wiggly很快在美國開設了3000多家連鎖店,桑德斯也一躍成為身價百萬的商業大亨。
Piggy Wiggly的成功在于“自助”二字,到了1930年代,在“自助”基礎上擴大商品種類、降低商品價格,注重“一站式低價購物體驗”的現代超市(Super Market)便出世了。
1930年代的美國仍處于大蕭條的漩渦之中,居民購買力大幅下降,此時,美國零售業普遍25-40%的高毛利便不再適應新形勢。1930年8月,金庫侖聯合商店順勢而生,商店嚴格執行低價策略,毛利率只有9%左右,商品實現了明碼標價且“驚人”地便宜,一度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價格突破者”,迅速轟動全美。之后,“一站式低價購物體驗”更是被沃爾瑪發揮到極致,造就了這家世界級的零售巨頭。
再之后,便到了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使得電子商務逐步成為一種新業態。與傳統線下商超相比,電子商務企業借助線上渠道,實現了貨架的無限延展和商品的極大豐富,且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然,最關鍵的便是通過減少中間環節實現了價格的再次下降。超低的價格成功“誘惑”了互聯網購物的第一批試水者,從此電子商務便一發不可收拾,直至今時今日。
不難看出,歷次大的零售模式創新,基本都是沿著購物體驗的提升展開的,而價格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無論是超市還是電商平臺,低價才是其顛覆原有業態的核心競爭力。
電子商務階段,“價格”武器失靈,但價格制約仍在,模式創新陷入死胡同
當零售業態發展到電子商務這一階段,沿著“降低價格”繼續深挖已經沒有空間,“低價競爭”的模式演進邏輯便走到了盡頭。
當電子商務消滅了中間環節,實現了對消費者的首次讓利后,接下來就輪到平臺自己,不得不保持低毛利水平以應對新進入者的競爭;而平臺上“無限延伸”的貨架使得入駐商戶越來越多,為了獲取寶貴的流量,降價促銷也成為了平臺商戶最有效的手段。于是,無論是平臺還是平臺商戶,都愛上了“價格戰”這個武器。
當價格戰驅動商品價格水平接近成本線時,價格武器便失靈了。此時的價格競爭帶來的更多是全行業降價,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并不會成為哪一家的核心競爭力。電商企業的競爭手段開始偏離了“價格”的束縛,朝著向“物流”、“售后”等環節擴散。這個時候,本來是有希望迎來新的模式創新的,但問題在于,用戶對于低價的偏好一直存在,低價便也成為零售業模式創新始終繞不過去的坎。畢竟,物流體驗再好、售后再貼心,價格沒有競爭力都是白扯。
在消費者“價格偏好”制約下,無論是線下零售業、線上電商還是新創業者,都無力擔起零售商業模式變革的大旗,零售業的模式創新便陷入了死胡同。
對于線下零售商超而言,其在商品價格上始終未達到電商平臺的低水平,其模式創新的方向依舊是降本提效,千方百計把價格降下來,仍是追趕者,何談引領零售商業模式創新。
對于電商平臺而言,為保持價格上的競爭力,不得不保持低毛利運營,日子一直苦兮兮的,虧損或微利幾已成為家常便飯。而低毛利運營本身也會反過來制約平臺在新模式上的探索。
對于新進入者而言,由于達不到規模效應,在價格上總難形成對電商巨頭的持續競爭優勢,既便其商業模式再有發展前景,也難以做大。
當低價競爭達到極致,只有消費者實實在在獲得了實惠,其他各方都在苦撐,辛辛苦苦忙一年,卻收獲了了,弊端便開始凸顯了,首先是業態的可持續性成為問題,其次便是模式的社會價值受到質疑。
隨著電商的崛起,“電商摧毀實體經濟”的聲音便一直存在,這種聲音雖無道理但卻一直有市場,原因便是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這種“低價競爭”模式的反擊和吶喊。
品質消費新階段,零售業模式創新迎來新空間
好在,還有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執念于低價本身,零售業的商業模式便有了逐步擺脫“價格制約”的希望,無形的障礙既去,創新的空間便打開了。
消費升級首先帶來的是消費品類的升級,產品更趨中高端化和品牌化。蘇寧平臺數據顯示,目前平臺上增速最快的產品是智能化產品、大健康品類和中高端商品,如智能電視、對開門冰箱、空氣凈化器、海外商品等,便是一個例證。消費品的升級使得跨境電商成為電商平臺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而一些堅守高品質商品銷售的特色電商平臺也得以存活下來。
其次便是消費體驗的升級。其中最受市場矚目的,大概就是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對于新零售,馬云稱“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行勝于言,我們看看零售巨頭們是怎么做的。
阿里早在2014年3月便斥資57億入股銀泰,2015年8月與蘇寧聯姻,2016年更是動作連連,投資盒馬鮮生、入股三江購物以及私有化銀泰商業,及至2017年2月與百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線下支點逐步形成由點到面之勢。
蘇寧則一直堅守其O2O戰略,早在2015年便提出“零售CPU”(商品供應鏈、物流和服務)概念,賦能合作伙伴;2016年投資易果生鮮、發力線下直營店;2017年更是提出“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打造中國最大的‘品質生活體驗基地’”。
京東于2015年5月投資天天果園,8月入股永輝超市,2016年7月收購1號店,之后與沃爾瑪的股權紐帶愈發緊密,沃爾瑪已成為其第三大股東,其O2O布局也已初顯成效。
除了上述兩點,圍繞消費升級,還有很多新的玩法,正如我的同事何廣鋒在《新消費生態崛起,線下零售業如何決戰電商?》一文中所述,未來理想的實體店至少可以朝著以下幾個方向演進:
當消費者踏進商場時,立刻就能從商場所營造的氛圍中尋找到自我標簽的認知,或優雅、或時尚、或華麗、或安靜。
商場不僅僅是賣衣服、賣化妝品的場所,而應該實現購物區與娛樂區、休閑區的混搭,一邊逛一邊玩,小孩哭鬧時可以在娛樂區玩耍,老人走累了也可去休閑區喝杯茶。
商場定期舉辦藝術展,或者開辟單獨一層作為藝術品展區,讓消費者在逛街的同時也得到藝術的熏陶。
引入別具特色的網紅店,或者利用網紅進行購物直播,實現體驗、互動和交流學習于一體。
發揮消費大數據魔力,有效分析消費者偏好,深度了解客戶感興趣的產品或服務等,然后全球采購并精準推送給客戶。
打造金融生態,實現便捷購物分期,讓消費者盡情買買買。
總之,解除了“價格制約”,于零售商便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未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