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客泊車,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e代泊:停車兩天無端“多跑”400公里
代客泊車,本來是為車主提供人性化服務。但羅先生最近一次到機場享受的代客汽車服務卻令他非常郁悶。他在兩天后取車時發現,車輛里程數無端多了四百公里,而且,由于不知道車輛被作何用途,接下來他不知道會面臨什么樣的后果,嚴重者甚至會牽扯上刑事責任。從這一樁典型案例中,折射出互聯網“代客泊車”行業存在的監管漏洞以及面臨的安全隱患。
案例回放
停車兩天增加400公里,又碰巧攝像頭壞了
5月下旬,佛山車主羅先生開車到廣州白云機場(17.470, 0.46, 2.70%)。由于考慮到機場停車相對較貴,而且不太方便,于是,他嘗試選擇了網約代客泊車方式。在網上下訂單后,當他到達機場就將車交給了一家“e代泊”公司的工作人員,由對方為自己選擇周邊停車場停泊,直到自己回到機場,再由對方將車送還。兩天后,羅先生出差回來,預約了20:25取車,對方的系統發短信給他,說會提前15分鐘打電話給他聯系,但他到達雙方約定的機場出發大廳6號門后,并沒有人聯系他。于是他再打電話給對方,等了20分鐘后,對方才將車開過來交還給他。由于當晚白云機場下大雨,羅先生取車后,就匆匆驅車離開。在機場高速行駛了十分鐘左右時,羅先生注意到儀表盤上面的里程數有點不對勁,于是他停車核對了一下兩天前將車輛交付對方時留下的單據,上面的里程數明明是27905公里,而面前儀表盤上顯示的里程數是28322公里,即使扣除了機場上高速走的十幾公里,也多增加了400多公里。
羅先生就此事打電話咨詢e代泊公司,該公司表示要調查一下,兩天后,e代泊公司聯系羅先生,表示愿意就此事進行賠償:此次的代泊車及停車費共150元退還給羅先生。同時,提出要他去4S店開證明,內容是車輛的電腦里程沒有修改過,這種解決方案,讓羅先生感到難以接受。他指出,自己的車輛在兩天內多跑了400公里,他看重的并不是賠償多少金額,而是對方到底私下將自己的車輛開去了哪里,干什么了?萬一涉及到利用車輛干一些非法勾當,自己將面臨嚴重后果。至少,為自己澄清事實的過程中,也會相當麻煩。但是,e代泊公司在和自己就此事溝通時,并沒有正面回應多增加了這400公里的疑問。據羅先生反映,e代泊公司向他解釋,他們將車停放在指定的停車場,碰巧攝像頭壞掉了,因此無法查到監控。目前,羅先生正在考慮采取法律途徑解決。
e代泊公司一名客服負責人夏小姐告訴南都記者,他們也想知道羅先生的車輛在停泊過程中,那40 0公里到底是怎樣增加的,但是他們從廣州分公司了解到,碰巧停車場攝像頭壞了,因此無法了解真相。她表示,客戶將車輛交付給他們的接車人員,停泊好之后,都會將車鑰匙統一鎖在保險箱里面,不會輕易被挪用。
案例剖析
網約代泊車平臺投訴渠道受限
南都記者注意到,如果車主打算就此事進行投訴,也面臨一定的困難。
從性質劃分,如果涉及的是汽車類維權,一般可以通過汽車服務行業協會或者汽車流通協會這種行業機構進行投訴。如果是與停車場一方出現了消費糾紛,也可以借助停車場行業協會進行調停解決。但羅先生碰到的這宗維權案例,雖然涉及到停車、用車類,但這種代客泊車公司,既不屬于停車場管轄范圍,也非汽車服務行業協會會員單位,所以,這兩家協會的負責人均表示,正常情況下,這種管理主體不明確的公司,不屬于自己協會處理。廣州市汽車服務行業協會秘書長郭俊榮指出,建立在互聯網平臺上的“代客泊車”服務,是一種創新模式,解決了車主最后一公里的用車便利性,有其積極意義,但由于其互聯網特性,存在管理規范及標準的缺失,因此,有不少需要完善之處。當出現問題時,作為平臺公司應該承擔的責任更大,他個人建議應該以調解為主,如果以法律渠道會比較耗費精力。
如果車主直接求助消費者委員會,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一名負責人指出,由于這種代客泊車公司屬于互聯網平臺性質,如果消費者需要投訴,還要看對方注冊地點是哪里。如果是廣州市,消費者就可以直接向本地的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投訴。但是,如果對方的注冊地點在外地,就只能通過該公司注冊地點所在地的消費者委員會進行處理。南都記者注意到,這家“e代泊”公司的注冊地點是在上海,因此,消費者只能通過上海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投訴。
律師看法
找權威機構作車況鑒定并報警
一位法律界人士指出,像羅先生這樁案例,車主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維權準備。一、找相關專業機構鑒定車輛儀表臺顯示的里程數并沒有被人為更改過,以證明里程數的增多,并非車主自己做了手腳。南都記者了解到,4S店并不提供這種鑒定服務,因此,車主只能借助第三方汽車鑒定檢測機構進行鑒定。二、建議車主到汽車專業檢測機構進行鑒定,車輛的相關部件是否被更換過,這主要考慮到涉及行車安全問題。三、及早向公安部門報案(備案),一旦車輛在代泊車公司停放的兩天內,涉及違法犯罪行為,可以證明車主并不知情。
記者手記
監管約束仍然要打問號
從這宗關于代客泊車的投訴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源于互聯網平臺的用車服務,雖然不失為一種創新模式,為車主提供了方便,卻仍然存在不少監管漏洞,容易使消費者利益受損。從車主委托代客泊車公司停放車輛兩天,就出現了車輛被私下開走且去向成疑,這也給互聯網背景下的代客泊車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車主正是出于信任,才將車交付給代泊車公司,但車主的權益如何保障,卻成了疑問。車輛委托給代泊車公司之后,如何確保車主財產安全及利益不受損害,至少在現有的規章制度下,缺少了透明度及約束力。同樣,互聯網平臺一旦與汽車服務業結合后,如何監管,是否會引發社會安全問題,也是需要網約代泊車這個行業需要正視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