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6年,蓮花健康營收連續6年下降。
數據來源:蓮花健康年報
蓮花健康沉重轉型:背負債務難喘氣
老牌味精企業蓮花健康上半年虧損6029萬元,身陷高額負債與合同糾紛,轉型前景尚不明朗
半年虧損6029萬元,蓮花健康近期公布的2017年中報業績讓這個昔日的味精行業“老大”再次走進公眾視野。
上世紀90年代,蓮花味精市場占有率曾穩居第一,但近6年來其營收持續下滑。產能落后、債務包袱、轉型遲暮加之行業衰退,使這一老牌國企早已今不如昔。新股東2014年底對蓮花味精進行資產重組,2015年底宣布進軍智慧農業與大健康領域以扭轉業績頹勢,但效果并不明顯。業內認為,蓮花健康背負的債務包袱很難在短時間內改善,在行業趨于“專”的時候,其選擇多元化發展未免讓人擔憂。
6年營收減少近10億元
8月30日,蓮花健康發布2017年半年報,盡管其營收同比增長1.67%,至8.87億元,但虧損達6029萬元。蓮花健康未對虧損原因作出明確解釋。
新京報記者自9月8日起多次聯系蓮花健康,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蓮花健康虧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資產重組之后蓮花健康包袱較重;另一方面,味精行業整體競爭白熱化,由于家庭消費味精較少,蓮花味精主打餐飲企業及企事業單位,這就導致其價格過低,毛利也偏低。一旦競爭激烈或促銷力度稍大,很容易造成虧損。
公開資料顯示,蓮花健康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河南蓮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上世紀90年代,蓮花味精曾是河南省的一張工業名片。1998年蓮花味精上市,當時在國內家庭消費市場的占有率超過40%,占全國味精出口總量的80%以上,穩居全國第一。
然而近年來,蓮花味精的日子卻并不好過。2011-2016年,蓮花健康營業收入從27.6億元逐年下降至17.7億元;2011年、2013年、2015年分別虧損4.59億元、3.29億元、5.08億元。2012年、2014年、2016年凈利分別為3657萬元、2387萬元、6525萬元,盈利額不足以彌補虧損額。
值得注意的是,6年來,蓮花健康主營業務味精的收入呈下降趨勢。2011年,其味精收入為20.23億元,占營收比重為73.38%。而到了2016年,其味精營收已降至12億元,占營收比重為67.9%。
與之相比,同樣是味精生產企業的阜豐集團和梅花生物卻實現了營收、利潤雙增長。2017年上半年,阜豐集團凈利6.42億元,同比增長83.4%;梅花生物凈利6.2億元,同比增長53.43%。而在2011-2016年,阜豐集團營業額從83.99億元增至118.03億元,凈利從6.04億元增至10.92億元;梅花生物營收從68.7億元增長至110.93億元,凈利則由7.2億元增至10.4億元。
債務包袱重壓老牌國企
今年5月,上交所就蓮花健康2016年年報中的負債率高達98.56%、期末預計負債金額達2389.14萬元及公司主營業務持續虧損等問題提出問詢。
蓮花健康對此回應稱,其主營業務連年虧損主要深受資金和債務影響。2002-2004年,由于大規模技術改造、環保治理的大量投入和對外投資的失敗,造成蓮花健康資金鏈斷裂,全部銀行貸款逾期償還,截至2017年5月仍有部分逾期貸款無力償還,以致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融資。
此外,蓮花健康面臨資金不足帶來的設備超期服役、工藝落后、自動化水平較低、技術更新緩慢等問題,導致其生產效率低下、產品成本過高。其銷售收入來源仍是10多年前的產品組合,在低價的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局面。
蓮花健康的負債率及其貸款合同糾紛等也證明了以上說法。
2011年,蓮花健康的資產負債率為71.03%,此后繼續上升。2016年,蓮花健康總負債已達20.46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98.56%。而截至2017年6月30日,蓮花健康的資產負債率已高達102.12%。
按照業內人士說法,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若超過70%則顯示出危機,超過100%則代表公司已開始資不抵債。
負債高企的同時,蓮花健康還深陷多起借款合同糾紛。2017年半年報顯示,蓮花健康及其子公司因借款或借款擔保陷入的合同糾紛共有7起,涉及金額近3.2億元。其中,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因借款擔保合同糾紛控告蓮花健康,涉案金額2.2億元;項城市農村信用社聯社因借款合同糾紛控告蓮花健康、蓮花集團及佳能熱電,涉案金額為4300萬元。
同時,受淘汰落后產能及2013年整體搬遷等因素影響,蓮花健康目前有近4000人未能正常上班,但公司仍要負擔其社保和基本生活補助,造成管理費用上升。自2007年起,蓮花健康的管理費用從此前的6000萬元左右一路上升到1億元以上。其中2015年管理費用最高,達1.89億元。
蓮花健康員工王某向新京報記者證實,“蓮花味精效益不好,成本高,下崗工人每月要補助400元生活費。”
事實上,早在2009年,河南省國有農業政策性投資機構——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公司成為蓮花味精控股股東,對其進行資產重組和整改,但并未解決蓮花味精的債務和資金問題。
轉型大健康產業前途未卜
由于產能過剩、環保壓力大,加之“味精有害”非科學觀念影響、雞精雞粉的沖擊,味精行業于2007年、2013年迎來兩次大洗牌,原來的200多家企業如今僅剩十余家,沈陽老牌紅梅味精已于2014年宣告破產。
面對行業態勢,早在2009年,阜豐集團在味精業務之外開始發展黃原膠業務,2015年已躋身世界最大黃原膠生產商之列。梅花生物則大力發展氨基酸業務,完善發酵行業從上游到化工的產業鏈,并涉足生物制藥等領域。目前,兩家企業已發展成味精行業的龍頭企業。
相比之下,蓮花健康的改革卻相對滯后。2014年10月,睿康投資、上海顥曦投資、天安科技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共同持有蓮花味精11.92%股份,成為新的控股方。2015年11月,蓮花味精公布未來5年將全面進軍智慧農業和大健康產業領域。2016年初,蓮花味精更名為蓮花健康。
2016年,為拓展大健康領域相關業務,蓮花健康注冊成立了前海蓮花、蓮花農業、智慧肥業、蓮花優品等多家下屬控股或獨資公司。
此外,蓮花健康宣布計劃募集資金31億元,除發展上述新業務外,還用于擴大味精產能。但就目前來看,蓮花健康正在建設的復合調味品生產線、味精生產設備升級改造等資金均來源于自籌。
對于蓮花味精提出的轉型方式,業內看法不一。有業內人士認為,通過并購整合蓮花健康,睿康投資可以實踐自己的智慧新經濟理念,將智慧農業和大健康產業做大做強,貫通產業鏈條。
朱丹蓬則不太看好蓮花新的轉型思路。首先,蓮花目前背負的包袱很難在短時間內改善。另一方面,味精是重資產型行業,高度集中,未來市場主要是大企業競爭,小企業做不好只能被并購。“蓮花味精從模式創新、產品升級等方面發力比較穩妥。”
河南九鼎德盛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保盈也曾公開表示,從技術和理論角度,蓮花味精轉向健康產業和智慧農業方面無可厚非。但在行業趨于“專”的時候,蓮花味精選擇多元化發展未免讓人有些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