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萬家景區,納入A級序列6604家,總量的三分之一,增加562家,增長9.3%,工作努力,品牌形成。總接待量,28.89億人次,占出游人次的90%。但是下降1.27%,說明市場在轉向。平均接待量,43.74萬人次,下降10.72%,說明格局變化。總收入,2989億元,增長3.11%。平均收入,4526萬元,增長5.66%2014年,景區投資1971億,增長17.56,勢頭還是非常猛的。一個總體判斷是A級景區增長迅速,投資迅猛,但是出現下滑勢頭,必須要警惕,根本在于市場的轉型與格局的變化。
從A級景區來看:5A,175家,接待6.6億人次,平均378萬。收入1086億元,平均6億元。規模大,品牌響。4A,2046家,接待13.5億人次,平均66萬。收入1289億元,平均6558萬元。3A,2417家,接待5.8億人次,平均24萬。收入446億,平均2100萬。2A,1849家,接待2.9億人次,平均16萬。收入164億元,平均974萬。1A,117家,接待0.1億人次,平均6.6萬。收入3億元,平均294萬。
從分類來看:自然景觀,2039家;歷史文化,1274家;度假休閑,1045家;博物館,516家;鄉村旅游,455家;紅色旅游,323家;主題游樂,257家;工業旅游,118家;科技教育,70家;其他,507家。說明一個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近幾年的中國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或許很多人都會認為,中國旅游業將會再次出現一段黃金發展期,而在此期間的旅游個個行業都會得到迅猛的發展。譬如:景區、酒店、交通、商場、等等。然而,事實上呢?或許未必每個行業都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譬如干景區。
表面上看是一個不錯的投資,但真實的解釋卻是在敗家。縱使你有億萬身家,走進景區這個“坑”,你也會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窮人,或者是很快變成了一個窮人,單純就一個基礎設施建設,就是一個很燒錢的工作,看不到什么成果,大把的資金卻沒了,做景區,如果沒有良好的資金儲備和人脈資源,能別干就別干。什么樣的項目是好項目、什么樣的景區值得投資,這應該成為現在景區行業的一個熱門問題,畢竟沒有一個景區投資人不關心這個問題。景區投資如何看項目,目前在國內還沒有規范,也很難有規范,畢竟中國那么大,一套通吃的套路,沒有那么容易形成,在當下的景區行業里,更多的還是要依賴于行業經驗,無法復制,很多聰明的投資人就開始捆綁有經驗的行業專家。投資景區特別是投對景區,沒有一勞永逸,有的只是無盡的變數,今天說的也只是變數中的共性。
一、一貫的認為門檻太低,卻不知道,簡單的外表下卻有著多處深坑。
每年給自己樹立個小目標,先賺他個一個億,這句話似乎現在網上宣傳了很多,也是從側面上反映出一個現實,我有錢,我就任性~!確實,現在很多人有錢都任性,就拿景區來說,認為景區很好干,也是,有錢就能踢個前三腳,其實就是花錢的過程,等到掙錢的時候都就傻了。景區的外表看上去,就是圈一片地,建設幾個項目,雇幾個人收錢的事,真實的情況也是這樣,只可惜游客越來越精,投資人越來越自我,沒騙得了游客,卻把自己深深的欺騙,到最后是自己設了一個局,而局里只有自己。
景區的進入資格其實就是有錢,因為花錢本身就是一件簡單的事,要做好景區不是單純會花錢就可以的,做景區是一個花錢滿足大眾需求,同時讓大眾認籌的一個過程,只是社會環境在不停地變,需求在不停地變,產品很多時候打造出來就已經被淘汰了,要想避免淘汰,就只有選擇那些可以快速建成的項目或者項目創新快一個節拍,但是這類項目的壽命往往很短,做景區,一切都不是那么完美,其實景區本身就是一個坑,一個商業項目的背后其實是一個大公益項目,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拉動人民幣的市場流通速度,只可惜在這個過程很多的資源因為過度開發而被破壞。做景區,很多人都在說進入的門檻太低,其實,做景區的門檻一點也不低,很多人其實還沒到門前就已經死了,還一心認為自己是死在這個圈里。
首先就是對資源品味認識不清,一看有山有水有樹林有空氣,自己就先醉了,修個大門搞條路,再出去考察學習把別人的東西抄襲模仿一些回來,就開始收門票了。孰不知自己覺得稀奇的,游客早已司空見慣,最后的結果就是門可羅雀。中國旅游發展到今天,競爭叫做高度白熱化,隨著汽車時代的到來活動半徑加大,隨著旅游越來越向新奇特發展,普通的景區已很難生存,除非拿出意想不到的產品項目出來,否則還再把旅游視為游山玩水的水平,以后就很難玩得轉了。
第二是對旅游策劃和旅游規劃公司認識不清。旅游投資商大部分是轉行過來的,第一次玩票,很多都知道要請專家來為景區進行旅游策劃和旅游規劃,就像以前他們從事日用消費品或房地產業一樣,每個產品項目都請廣告策劃公司來策劃,以保證產品和品牌暢銷。但是,換到旅游行業請旅游規劃公司就完全不一樣了。廣告策劃行業是完全市場競爭,全中國最聰明的人都集中在這個領域,熊大尋旅游營銷公司十多年前曾長期從事廣告策劃工作,可以說經常會有讓我們妒忌的作品出現。但是旅游規劃不一樣,任何旅游項目立項報批必須做旅游規劃,這變成了行政程序,這個行業完全是行政保護的溫床,沒有市場意識和高度競爭,這是一個幾乎無腦、毫無創意的行當。
二、事先沒有做好旅游與交通規劃、資源不等于景區
資源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億萬年的造化,因其無法復制,所以價值獨特,為景區投資人所鐘愛。我們都認為現在國內的名山大川為一流的資源(五岳、九寨溝、長白山等),而且現在一流的資源,都在國家的掌控之中,很難獲得,物以稀為貴,優質資源的爭奪戰愈演愈烈。
擁有資源的人,永遠都有一種本位思想作怪,無論何時都認為自己的資源是最好的,而尋找資源的人,因為走得多了、看的多了,眼界較高,很難發現滿意的資源。其實,在景區項目考察的時候,我們要避免一味的強調直觀的感受,作為景區投資人而言,我們要找的資源,是能夠創造價值的資源,掙錢才是硬道理。
要記住一流的資源不一定等于一流收益,越好的資源在打造過程中束縛越多,為商者逐利而行,因此,對于景區投資者而言的“一流資源”,應該有別于自然屬性的一流資源。開發景區,我們就要在政策和市場的重合面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將資源市場價值最大化。看資源,看表面的,絕對是外行,能夠透過表象看到資源潛在價值的才是真正的高手。看資源我們不僅僅看的是他的美麗,更重要的是看資源是否可以打造,如何打造,是否滿足市場需求等。透過資源看產品,才是景區投資選項中對資源最合理的評價基礎,畢竟不是所有的好資源都適合打造成景區。
三、交通區位的好好壞壞
說交通區位決定一個景區的生死,一點都不為過,很多經營了很多年都不溫不火的景區,突然間開始火爆,開始對外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各路取經者絡繹不絕,其實一切都是廢話,原因就是開了一條高速或者開通了高鐵,其實成功就是這么簡單。
以往我們對目標市場的劃分大都是采取里程式劃分,什么三百公里圈、五百公里圈,現在我們的交通區位應該緊跟時代步伐,開啟時間式劃分,核心市場三小時內可到達,應該是比較理想的時間距離。在看項目的時候,我們要考慮景區的交通可達性,距離核心市場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景區未來的命運。
在考慮交通區位的過程中,看到已有的交通現狀并進行分析,是常規的打法,其實高手看到的不應該是眼前的交通現狀,應該綜合考慮景區未來幾年的交通情況,因為交通區位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景區投資人的進入成本,如果能遇到那類資源不錯交通幾年內將要解決的資源項目,可謂理想,你打造、他修路;你開園、他暢通,豈不美哉。
景區項目的交通區位還要綜合考量景區項目自身的定位,如果定位是幾十萬游客量的景區,那就盯準二三線城市即可;如果定位過百萬甚至幾百萬的游客量,那景區項目的選擇就一定要距離一線城市或者在大的旅游線路腹地上,因為只有大型城市,才能支撐起幾百萬的游客市場(除非你是大景區獨立品牌超強,一個景區就是一個旅游目的地)。
小結:
景區的火爆,對于景區行業而言本質上就是一個虛假繁榮(因為景區真的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健康),很多資源本身就不適合做景區但被開發成景區;很多人本身就沒有做景區的格局與思維,但卻被硬推上馬干上了景區;很多人根本沒有核算過景區投入成本,就盲目上馬,盲目投資,最后身不由己。
進入景區,你就涉及到了各種打點不完的關系、各種從未涉及的各行各業、各種奇葩的投訴與糾紛。一個景區,百業相連,絕對的玩死人沒關系的節奏。景區太多了,只可惜靠譜的太少了,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大部分人進場就是一個錯誤,做景區是為了賺錢,但是卻很少有人能賺到錢,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如此熱衷,原因在于天上有一個大肉餅在前方掛著,但是,是否能吃到或者誰能夠吃到,還沒有人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