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2017年度知識產權保護報告,將9家中國市場列入“惡名市場”名單,其中名氣最大的是淘寶網,為此,阿里對此進行了駁斥。實際上,在此之前,阿里剛剛發布了《2017阿里巴巴知識產權保護年度報告》,這一年阿里打假成績顯著。
報告顯示,2017年,阿里在網絡假貨治理和知識產權保護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數據技術已經轉化為打假的巨大推動力:主動刪除的疑似侵權鏈接中,97%一上線即被秒殺; 95%的知識產權侵權投訴在24小時被處理;在投訴渠道更暢通的情況下,知識產權侵權投訴量下降42%;關閉了24萬個淘寶疑似侵權店鋪;向司法機關提供線索,協助抓捕涉案人員1606名,搗毀窩點數1328個。報告中提到:在執法機關、品牌權利人、消費者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下,網絡售假得到嚴厲打擊、顯著遏制、極大震懾。
1.主動刪除的疑似侵權商品中,97%一上線即被秒殺
據阿里打假報告,主動刪除的疑似侵權鏈接中,97%一上線即被秒殺;通過數據技術主動識別刪除的商品量是權利人投訴刪除商品量的27倍;隨著權利人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斷提升,在與阿里合作權利人數目增長17%的背景下,整體知識產權投訴量顯著下降,降幅高達42%。
【揭秘:阿里九大打假“黑科技”】
商品大腦:可對平臺上近20億商品進行識別,通過學習外部信息,發現侵害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并進行判斷、處理。
假貨甄別模型:每日對全平臺商品進行掃描,排查假貨等問題商品,每完成一次掃描,相當于“征召”5000臺虛擬服務器投入工作。
語義識別算法:根據OCR識別出的文字,對文字背后的真實語義做分析和判斷。
商品知識庫:能將分散、龐雜的商品信息進行清洗、提煉、結構化為標準統一可被模型、系統執行的信息流。
實時攔截體系:任何時間發布或編輯的商品都會在毫秒級內完成對商品的風險掃描,識別并攔截問題商品。
生物實人認證:廣泛應用于阿里系平臺的商家入駐審核、密碼修改、高風險行為觸發認證等環節。結合權威數據源和實人可信模型,確保商家身份真實可靠。
大數據抽檢模型:能智能篩選潛在問題商品,并提交小二發起神秘抽檢。
政企數據協同平臺:為提升公檢法部門執法效率,阿里巴巴專門開發了協查系統,搭建了與工商、質監、食藥監、海關等部門的數據橋梁,依法快速處理協查需求,為執法部門提供協助。
2.95%的知識產權投訴在24小時內被處理,處理時長比去年縮短68%
阿里打假報告顯示,在阿里巴巴集團知識產權保護平臺上,95%的知識產權投訴都可以在24小時內被處理,平均處理時長比去年同期縮短68%。
2017年8月,阿里“知產快車道”項目上線,該項目使所有品牌權利人(惡意投訴權利人除外)在IPP平臺上發起的知識產權投訴都可以得到快速處置,同時還能享受統一投訴入口、多語言商標支持、在線咨詢、電話外呼援助等極致體驗。
3.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49筆為疑似假貨
打假報告顯示,2017年消費者因懷疑買到假貨而發起的退款比率為0.0149%較去年下降29%。換句話說,每1萬筆訂單中僅有1.49筆為疑似假貨。
這些成果是阿里主動防控、神秘抽檢等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主動防控體系會對平臺全量商品以及用戶異常行為進行實時掃描與判定,并對系統判定為疑似假貨的商品、高危商家在第一時間進行攔截和處置。除主動防控外,阿里還通過大數據模型對平臺商品做檢測,對可疑商品做“神秘抽檢”。阿里平均每年發起十萬余次抽檢,投入上億元購買可疑商品。一旦確定假冒偽劣商品,阿里會立刻對商家進行處理,輕則整改下架,重則關店清退。
4.聯動全國23省執法機構線下打假,協助抓獲制售假分子1600余人,案值約43億元
打假報告顯示,阿里巴巴打假特戰隊已與全國23省執法機關聯合進行線下打假;并與上海、天津、江蘇、山東、河北、遼寧、湖南、陜西、重慶、云南、黑龍江、山西12個省(直轄市)的公安機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持續深入開展合作。
2017年全年,阿里巴巴累計向全國公安機關推送遠超5萬元起刑點的涉假線索1910條,協助抓捕涉案人員1606名,搗毀窩點數1328個,涉案金額約43億元。
2017年2月至7月,阿里巴巴配合工商執法部門開展了2017浙江“紅盾網劍”專項執法行動, 查處了一批網絡侵犯知識產權案件。行動期間浙江省共立案查處各類網絡違法案件3819件,辦結2638件,其中大要案1320件,涉案金額3.487億元,罰沒款達4680多萬元,移送公安機關80起,關閉違法網站(網店)13349個。
自阿里喊出“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的口號,一度得到人大代表、行政執法機關、企業家、媒體、消費者等多方面的支持。這一年,電商平臺起訴售假商家等諸多“第一案”獲得“讓售假者痛”的司法判決,意味著被詬病多年的網絡售假行為在司法上獲得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致信兩會代表,呼吁“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局長張茅,在全國兩會新聞發布會上,公開點贊“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并提出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加大懲戒力度,建立企業信用系統是讓假貨不斷逐漸減少的方法。
全國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制假售假是全社會的公害。治假涉及到整個社會,不同的環節、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部門,“需要共同發力”。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質檢總局原副局長劉平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呼吁,建議國家要加大處罰力度,提高犯罪成本,才能有效遏制不法分子的投機心理。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也提交了《關于對制假售假行為加大打擊力度的提案》,建議加重對制假售假者的處罰。法學專家對此高度認同并倡議:假貨生產同樣日益公開化產業化,應借鑒嚴格執法加重刑罰的方式進行治理。
在國家各級執法機關高度重視下,2017年阿里巴巴與全國20余個各級工商、質檢、食藥監及公安等執法機關簽署共治協議。2017年全年,阿里巴巴累計向全國各級執法機關推送涉假線索2337條。
“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呼聲發出后,阿里率先拿起法律武器起訴售假賣家,推進法治進程,提高制售假成本,真正做到“讓售假者痛”,不惜成為制假售假分子最痛恨的人。
2017年, 阿里巴巴作為平臺發起中國第一例針對售假賣家的民事訴訟。淘寶網以違背合同約定、侵犯商譽為訴由,通過民事訴訟對多個平臺售假商家持續追償,勝訴也上訴,堅決不調解。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已向法院提起訴訟12起,全獲立案,一審宣判2起。其中,淘寶網起訴商家姚某出售假冒瑪氏貓糧的“全國首例電商平臺訴售假店鋪案”勝訴,獲賠12萬元。目前該案入選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入圍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央電視臺聯合開展的“2017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評選活動。
電子商務興起后,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利用互聯網出售假貨。盡管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積極承擔、積極投入,打擊假貨;但線下假貨生產源頭不除,假貨這一社會毒瘤始終難以根治。
1. 打而不絕,假貨生產源頭根治任重道遠
在網絡假貨治理取得歷史性突破的同時,線下假貨生產源頭的根治任重道遠。2016年,阿里巴巴對18萬個網上疑似售假店鋪做了關閉處理,發現這些店鋪基本掌握在數以千計的制售假團伙手中。2017年,被關閉的網上疑似售假店鋪的數字是24萬個,數據分析發現,有相當部分售假分子店鋪被關閉后,改頭換面重新售假,且基本集中在全國多地的區域性、行業性、領域性假貨帶上。多地執法機關的實地打擊案件也印證,假貨源頭并未根除,反而分工越發細致,反偵察和隱蔽能力不斷加強。
以莆田為例,盡管當地政府長期保持對制售假的嚴厲打擊,但莆田的假鞋產銷帶始終打而不絕。2017年1月,曾有媒體對莆田地下假鞋市場做曝光;隨后,當地執法機關及時跟進,對制售假團伙做了定向打擊。然而,2017年底,阿里打假特戰隊對莆田假鞋產銷地做實地探訪時發現,每到晚上10點,莆田某電商城附近依然有大量假冒“耐克”“阿迪達斯”“彪馬”運動鞋發往全國各地。
2017年12月底,公安部針對制售假活動仍較活躍,許多犯罪鏈條和網絡尚未斬斷,行業性、區域性、領域性制假售假現象依然突出的問題,部署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春雷行動”。要求各地公安機關深挖犯罪源頭窩點,摧毀犯罪產業鏈條,嚴懲制假售假不法分子,依法保護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2. 制售假團伙跨國境跨平臺流竄現象日益嚴重
2017年,阿里巴巴發現,各地制售假團伙為攫取利益、逃避打擊,跨國境跨平臺流竄現象日益嚴重:一些制售假分子向微信朋友圈、微商等多個社交平臺及京東等其他電商轉移;另一些制假分子則嘗試搭建海外網站,通過FACEBOOK等社交平臺引流售假。
阿里巴巴在網絡假貨治理過程中發現,隨著淘寶打假力度不斷加強,部分售假分子為避免被淘寶網處罰,通過在商品詳情頁展示微信號的形式,將消費者引流到微信朋友圈中,再通過微商等平臺銷售假貨。在今年蘇州警方破獲的一起假冒減肥藥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王某向警方供述,其曾在淘寶開店售賣假冒減肥藥,店鋪被淘寶查封后轉向微商銷售。
3. 制售假違法成本太低,降低制售假入刑門檻迫在眉睫
假貨源頭打而不絕,背后反映出現行相關法律或者執法、司法現行實踐和標準,已難以適應打擊此類犯罪迅猛發展的現實需要。制售假成本低、執法成本高、絕大多數制售假處罰難以達到“讓售假者痛”的治理效果,其結果就是“違法犯罪分子笑死、痛恨假貨的人急死、執法辦案人員累死、消費者哭死”。
2018年阿里將進一步運用數據技術,全力協助執法機關圍剿線下假貨源頭。阿里巴巴同時呼吁,面對假貨跨國境多平臺流竄的現狀,所有電商平臺、社交平臺和廣大商家,絕不要因為商業利益而推卸社會責任,每一個商業平臺、每一個商業平臺的從業者,都應拿出維護商業利益、商業信譽的決心和勇氣,投入到打假這項事關國計民生的工作中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面對信息、信任壁壘,阿里將繼續通過與權利人信息分享、產品共建等形式,提升網絡假貨識別能力。
面對制售假者緩刑居多、線下假貨源頭久打不絕的現實,阿里將不遺余力推進“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推動降低制假入刑門檻。
面對制售假犯罪成本過低、處罰不足以震懾制售假行為的現狀,阿里巴巴也將聯合更多的權利人、誠信商家、因假貨而受害的消費者,對售假商家提起民事訴訟,通過法律追償的形式,讓售假者痛。
除線上假貨治理、線下假貨源頭打擊外,阿里巴巴還開展打假公益行動,鼓勵消費者參與到知識產權保護中來。
2017年,在執法機關、品牌權利人、消費者等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下,阿里巴巴在網絡假貨治理和知識產權保護上取得全球矚目的里程碑式進展,網絡售假問題得到顯著遏制,證明了“技術進步可以解決社會問題”。這個歷史性突破是阿里巴巴在2017年所取得的最大成績之一,也是根治假貨和權利人有效保護的全球性實質探索。
共識是為了共治。當假冒偽劣商品成為過街老鼠,當人們認為制假售假危害等同于酒后駕車,制假售假這種嚴重危害誠信的現象才有可能徹底被清除。
實踐證明,制售假行為不會因為一時的重視而禁絕,制假售假者一定會變換各種方式,對抗法律和監管。實現天下少假天下無假的目標,需要持久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