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這一期策劃的“質量月特別報道”,再次關注“高質量發展”這一話題。
“質量月”活動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而生,全社會的質量意識和質量發展水平,也在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大體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質量意識初步建立和普及。
1978年,“質量月”就由當時的國家質檢總局倡導并部署,聯合國家相關部門并發動全國企業和全社會積極參與,以多種形式于每年9月份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質量專題活動。其間雖因故形式上有停頓,但在內容上,有關以增強社會質量意識,促進企業提高質量水平的相關活動,從未間斷。1993年,我國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二階段是國家提出質量振興。
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1996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提出要繼續開展質量月活動。因此,從1997年開始,我國又恢復了一年一度的質量月活動。這一時期,國家把以質取勝作為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提出堅持好字優先,好中求快的質量發展要求。
第三個階段是加入“世貿”提出“質量強國戰略。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企業和產品開始直接面對世界。2011年元月召開的“全國質檢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質量強國”戰略。
第四個階段是國家提出“高質量發展戰略”。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特別是2021年,恰逢“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之時,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高質量發展”,意義特別重大。
簡要梳理“質量”演化的歷程,可以感受經濟增長的基本脈絡和我國政府關于質量發展的清晰邏輯,即一步步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升級,從“要有”到“要好”。
毫無疑問,全社會質量意識和水平的提升,“質量月”活動對質量興國、質量強國的弘揚,持續高歌,功不可沒。《中國質量萬里行》有幸參與其中,成立二十多年來,責無旁貸地持續報道質量相關話題,緊隨市場經濟發展路徑,見證企業成長,特別關注到企業質量發展水平的演進:從產品無標準到建立現代市場質量標準體系;從初級的產品質量檢測到如今的全方位高科技手段檢測計量;從質量檢驗員到首席質量官;從沒有售后服務到專設“投訴服務部”,無數中國企業就是在市場中蹣跚學步,成長成熟壯大起來,共同建構起龐大的中國經濟體,使人民普遍富起來,使國家迅速“強起來”,使中國制造遍及世界。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印有無數中國品牌的名字。中國制造是中國企業的共同標簽,毋庸置疑,中國質量是中國產品和服務行銷海內外的最基本保證。從本期《“中國質量獎”名單發布》報道中可以感受到,各種所有制、各種規模、各行各業、各個地區,都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高質量發展企業。
國家提出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僅是要求企業在生產管理和科技創新方面提質上檔次,更是冀望全社會統籌協調發展,更是指出高質量的基礎是“以人為本”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這才是中國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
過往經驗告訴我們,一些企業質量發展水平上不去,不是標準不到位,不是材料不過關,而是作為生產力第一要素人的潛力未能充分得以發揮。面對未來,這個問題值得所有企業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