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咖啡行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中國咖啡市場正在快速增長,并且對于那些能夠接觸到它的人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根據Statista的數據,咖啡消費量從2017~2018年的310萬袋增加到2020~2021年的390萬袋。在短短四年的時間里,增長了26%。
上海現在擁有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都多的咖啡店。據估計,在中國,每15小時就有一家新的星巴克開業, 與其并駕齊驅的還有瑞幸咖啡。
電子商務高速發展
咖啡市場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平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約占全球完成的所有數字交易的一半。中國的電子商務行業比德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的相應市場總和還要大。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0.4%。移動使用量也非常高,據麥肯錫咨詢公司調查顯示,中國的移動交易總額是美國的三倍。
所有這些經濟活動都發生在高度數字化的經濟中,主要為騰訊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擁有并經營著天貓和淘寶這兩個在線市場,淘寶是消費者對消費者,天貓是企業對消費者,阿里巴巴還經營數字支付服務——支付寶以及食品配送服務——餓了么。
與此同時,騰訊擁有京東和拼多多、微信支付和美團。其中,許多服務是同一行業的直接競爭對手;因此,阿里巴巴平臺與騰訊平臺不兼容,反之亦然。
多年來,騰訊和阿里巴巴通過吸收或收購其他較小的公司并整合它們,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生態系統。 例如,網易考拉是2018年全球頂級跨境電商平臺,2019年被阿里巴巴以20億美元收購,并整合到天貓業務中。
阿里巴巴集團運營天貓和天貓國際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總買家超過5億。 阿里巴巴還擁有淘寶,是中國最大的C2C市場。淘寶擁有大約1000萬商家,他們向超過3億的日常用戶銷售種類繁多的產品。
騰訊的主要電子商務平臺是京東,它依賴強大的倉儲和物流系統。與此同時,拼多多在團購系統上運作,買家組隊購買相同的產品,從而確保每個買家的價格更低。
然而,騰訊的支柱是微信。微信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應用程序,每月吸引超過10億的活躍用戶。它最初設計為一種在線消息服務,后來集成了一系列不同的服務。 它現在作為自己的龐大社交媒體網絡運行,匯集了從消息傳遞和在線游戲到購物和數字支付的所有內容。
小程序是微信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應用程序,為用戶提供高級功能,包括電子商務、任務管理、優惠券、支付、訂購食品等。小程序系統允許用戶在不離開微信的情況下訪問任何這些Web App。這些小程序允許第三方公司——包括咖啡商和咖啡店——在微信中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序。
通過允許用戶直接從社交媒體上購買,零售商可以簡化銷售流程。這將微信變成了一個重要的銷售平臺:2020年,這些小程序的交易總額超過了2460億美元。
電子商務便利消費
全球咖啡供應鏈已經在利用這些電子商務平臺的影響力。例如,生咖啡貿易商正在使用它們來供應烘焙機,烘焙商然后用它賣給咖啡店,咖啡店又使用微信和淘寶等服務與客戶進行一對一的交易。
在中國,可以在微信、京東和天貓的任意數量的商店購買力順、好古德和瑞幸咖啡等受歡迎的國產咖啡品牌。
然而,這些品牌確實面臨著來自一些西方咖啡品牌的競爭——包括科斯塔和星巴克。據GMA電子商務機構稱, 1999年進入中國的星巴克,僅在上海就有多達600家門店。
今天,在全國范圍內,咖啡店成千上萬。無論是本地的還是國外的,它們都在利用中國的電子商務平臺。例如,濃縮咖啡機制造商La Marzocco去年在天貓開設了自己的旗艦店,而Hario現在有了自己的微信小程序。
對能夠破解這些數字生態系統的海外品牌來說,中國的電子商務平臺的吸引力是非常驚人的。例如,微信小程序將購物、送貨和支付整合并集中,為消費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他們甚至可以通過一對一的聊天與消費者建立密切的關系,從而提高客戶保留率。
電子商務吸引海外品牌
對海外咖啡品牌來說,中國咖啡市場當然充滿了機會。
有一些跨境電子商務(或海淘)機會向海外品牌開放,這為在中國設立公司提供了更靈活的選擇,熱門平臺包括天貓國際和京東全球購。對于尋求批量銷售咖啡的公司來說,這可能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
在電子商務系統中有一些為咖啡行業量身定制的微信小程序。它可以將1,500多家當地特色烘焙商與生咖啡貿易商聯系起來。
此外,近年來一些咖啡品牌也利用了電子世界貿易平臺(eWTP)。這是一項支持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小企業使用天貓在中國進行貿易的舉措。其中一個例子是Gorilla's Coffee,這是一家來自盧旺達基加利的農民創辦的咖啡公司,現在通過該平臺向咖啡館和消費者銷售烘焙咖啡。
電商系統對國內中小企業開放,支撐了一些中國咖啡小品牌的崛起。這種可訪問性、與微信等日常應用程序的集成,讓咖啡消費快速增長,企業主也愿意為此買單。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星巴克、瑞幸等品牌的流行,加上中國電子商務網絡的便利,在品牌之間引發了“價格戰”,這對海外高品質咖啡進入中國市場銷售來說,這成為一個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