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億是過去一年我國汽車保有量的數據,作為重要的終端產品,汽車既是減碳的需求側也是供給側,可以帶動相關產業與行業的低碳轉型,例如對原材料等基礎行業實施低碳需求引導,給下游的交通行業提供低碳產品,促進建成綠色交通體系。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的調研報告指出,2008年至2018年,我國交通領域CO2排放增長5.8億噸,其中5.1億噸來自于道路交通,占總增量的88%,其背后的原因是在這十年間我國乘用車保有量增長了557%,成為碳排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數據表明,2020年,國內汽車使用階段碳排放約7.2億噸,占汽車碳排放九成左右。傳統燃油汽車保有量大、使用階段的化石燃料燃燒,是造成汽車使用階段碳排放高的主要因素;诖耍瑹o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作為全球溫室氣體重要來源的汽車領域,都已經成為了全球各國聚焦的重點,國內車企也將共同承擔起實現碳減排的重任。
多消耗1升汽油,相當于產生2.3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產生0.627千克碳排放量;多消耗1升柴油,相當于產生2.63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產生0.717千克碳排放量。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汽車低碳行動計劃研究報告》顯示,共發布了580款車型的碳排放量,其中包含汽油車392款,純電動車112款。報告系統梳理了我國乘用車全產業鏈各階段的碳排放現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乘用車全產業鏈碳排放總量約為6.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74%的碳排放來自汽車的使用環節,26%的碳排放來自上游產業鏈制造環節。相比于傳統汽油車,純電動車減排40%。
不少車企也紛紛發布“雙碳計劃”,吉利汽車此前發布了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計劃一,是主攻智能化節能和小排量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增程式插電混合動力,據悉這部分將由集團旗下的吉利品牌承接;計劃二,是主攻高端智能化純電動汽車,這部分任務將由極氪汽車承接。
近期廣汽集團也發布了“綠凈計劃”,據悉廣汽集團將于2050年前(挑戰2045年)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在2023年將廣汽埃安打造成廣汽首個零碳工廠。
專家分析,汽車行業產業鏈長,輻射面廣,上游產業鏈制造環節及下游交通環節的碳排放均不容忽視。未來,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汽車行業將呈現碳排放總量增長快的特點。因此,汽車行業的碳減排對實現我國碳中和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同時還承擔著全球汽車部分基礎零部件的主要生產。中國汽車產業基本處在制造端,特別是大量的零部件企業,大多處在傳統領域,規模小、盈利能力弱,消耗著大量的材料和能源,維持企業運轉。
據悉,目前全球共有54個國家的碳排放實現達峰,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40%,其中大部分屬于發達國家。數據顯示,多數實現碳達峰的發達國家中,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65%以上,美國這一數字已經接近80%,由于其主導產業大多以高端加工制造和服務業為主,因此對于它們來說,碳排放強度相對較低,實現碳達峰的難度也相對較小。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何毅認為,中國汽車產業脫碳轉型的壓力與難度,要遠超發達國家。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車保有量,也是最大的排放量,而且排放總量遠未達峰,中國汽車產業面臨全球汽車行業最重的減排任務。對中國車企而言,脫碳轉型,風險大于機遇。
何毅認為,能源供應的脫碳轉型決定了汽車產品的發展方向,即“電動化”和“氫能化”。全球車企都在圍繞產品“兩化”全面布局,電動車、氫能車及相關產業正駛上快車道,將迎來高速、長期的發展。智能高效的運輸系統和開放共享的觀念不可或缺,對減少車輛使用中的各種浪費有積極作用。這會促進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技術快速普及。產品“兩化”和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的巨大發展空間,給中國車企帶來向上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