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志良
每年“雙十一”到來之前,網絡上到處都是“打折”“滿減”“搶購”“包郵”等各種促銷口號和廣告,然后就是一片購銷兩旺的繁榮景象:快遞公司堆積如山,商家銷售業績喜報頻傳,消費者喜氣洋洋收包裹。可是“節日”過后,商家又嘆銷量銳減,退貨不斷,更有不斷的投訴和糾紛。
全力促銷后的“透支”現象
今年是第13個“雙十一”。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消費能力的逐年增強,十多年來的“雙十一”銷售額也是一路上揚。以天貓為例:從2009年開始的0.5億元,到2010年的9.36億元、2011年33.6億元??2020年超過3000億元。“雙十一”已成為消費時代的巔峰時刻,它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甚至成為帶動經濟良性循環的重要助推器。各類電商平臺,在“雙十一”前后大約十幾天的時間內,平均銷售額占全年的10-30%。所以難怪商家要使出渾身解數,大力促銷。
但是不得不說,近幾年“雙十一”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促銷活動一開始,許多商家往往就采用“先提價后打折”“虛構原價”“刷單虛假信譽”及“不履行價格承諾”等違規甚至違法方式,不僅為消費者所詬病,政府監管部門也一再進行嚴厲規范。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容易受潮流驅使,很容易產生沖動消費,在各種誘惑下忍不住“剁手”預訂不需要或過量的商品,過后又反悔退貨,而如果遇到商家也不守承諾的情況,就會產生各種糾紛,不僅造成個人精力和物流負擔,也使平臺和網店信譽受到影響。每年的“雙十一”過后,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者投訴平臺的投訴量會增加很多,包括“產品質量問題”、“貨不對板問題”、“不兌現價格承諾問題”等等。許多商家剛為銷售額增加而欣喜,稍后又要為退貨和糾紛而苦惱了。實際上,這就是一種信譽“透支”。
營銷策略不僅是降價
促銷活動,就是企業及商家向消費者傳遞產品信息,以說服或吸引消費者購買,達到擴大銷售量的目的,同時,也包括宣傳企業的品牌形象。但從對“雙十一”活動的整體感受來看,說服和吸引消費者的信息,似乎只有一個字“降”——總是比較單一地在價格刺激上做文章,而忽略了企業品牌和形象等其他要素的營銷,有些更是產生負面效應。
促銷的實質內涵是溝通,作為主動方的賣家,一是應該全面地將自己的信息展示傳遞給對方;另一方面,除了價格要素外,是不是也可能塑造突出一些自己的個性特征,在促銷的同時,抓住宣傳自己的品牌形象,比如在服務態度、服務內容和服務承諾上,通過具體的銷售行為,實實在在建立誠信標記,而不是靠“刷單”,一個一個客戶去爭取,并將誠信延伸到日常銷售過程中,細水長流。
不顧一切的“促銷”,實際上還是一種經營上的短視思維,實際上,經過多年市場歷練,一些冷靜下來的企業,已開始思考經營上的“長期主義”。
消費市場自有淡旺季。國內企業和商家不僅能熟練地掌握其規律,而且也在創造更多市場需求。但在促銷過程中,總在價格上繞圈子,未免使人感覺營銷手法太單一,企業形象太單薄。在類似“雙十一”這樣的大型活動中,如果策略上再豐富一些,服務上再“柔軟”一些,經營上再考慮長遠一些,相信更多企業和商家不僅也能穩定日常銷售,而且還會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更正面、更長效的品牌形象。而這正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