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克研
近些年,彈窗廣告“流氓霸屏”的現象已屢見不鮮,關不掉的彈窗更是令人厭惡至極。
去年底,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的《App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顯示,在其分析的600款App中有58%含有廣告,其中69.7%的廣告沒有“關閉鍵”。
除了關不掉,有的彈窗廣告還讓消費者“踩坑”。
劉先生提供的支付賬單
成都的劉先生今年4月份在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平臺上投訴,他在手機上瀏覽頁面時,一家名為趣多省的平臺上跳出彈窗廣告,上面顯示說充值19.9就可以贈送100元話費,劉先生微信上付完款,下載app之后發現是誘導他購買爵士卡,充值話費沒有到賬,為此他還支付了19.9元。
像劉先生遇到的類似情況并不少數,彈窗廣告讓不少消費者深受其害。
彈窗廣告在犧牲著用戶體驗的同時,卻是實實在在的互聯網公司和廣告主的現金流。
記者調查發現,頻繁出現的PC端彈窗廣告每條低至1分錢,移動端彈窗廣告每條低至2分錢,這是這一行業普遍的“市場價格”。一家公司單日可提供最高100萬條彈窗廣告的服務,推算下來,整個行業的運作流量無疑是驚人的,如此巨大且廉價的“廣告流量”通過彈窗廣告公司,每天都在不斷地沖擊著互聯網用戶們的日常生活。
近年來,工信部等監管部門已進行過多次整治,相關部門在不斷針對互聯網廣告亂象進行整治,一起那些博眼球、夸大其詞、不合時宜等無底線無下限的廣告即將被摒棄。
數據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開屏彈窗信息用戶投訴舉報數量環比下降50%,誤導用戶點擊跳轉第三方頁面問題同比下降80%。
11月27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并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征求意見稿》要求,以啟動播放、視頻插播、彈出等形式發布的互聯網廣告,應當顯著標明關閉標志,確保一鍵關閉。不得以欺騙、誤導方式誘使用戶點擊廣告。
記者注意到,《征求意見稿》除了要求,不得利用互聯網發布處方藥和煙草廣告。還要求,不得利用互聯網發布面向中小學、幼兒園的校外培訓廣告。
此外,《征求意見稿》明確,互聯網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能夠使消費者辨明其為廣告。通過互聯網媒介,以競價排名、新聞報道、經驗分享、消費測評等形式,或者附加購物鏈接的其他形式推銷商品、服務的,應當顯著標明“廣告”。
據記者了解,廣州市市場監管局近日召開治理規范互聯網彈窗廣告行政指導會,全市市場監管部門將全面加大彈窗廣告監管執法力度,深入開展規范互聯網彈窗廣告專項治理,有效遏制互聯網彈窗廣告亂象。
據悉,此次專項治理,市市場監管部門將在全面摸底排查、明確重點整治清單的基礎上,實施動態調整、及時更新,對彈窗廣告行為、內容等違法情形進行甄別、判斷,突出重點領域廣告監管執法,特別是嚴肅查處涉及導向、社會公序良俗、保健食品、教育培訓、投資理財等重點行業,以及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信息提供者對違法活動不予制止的違法情形。
根據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廣州市全市市場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強化監管執法力度,壓實彈窗廣告市場主體責任,集中約談本地彈窗廣告發布較多的頭部互聯網市場主體,通過約談告誡,從源頭上減少違法彈窗廣告行為;對發布違法彈窗廣告問題嚴重的市場或互聯網主體,通過列入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向社會公示、責令整改、依法查處、媒體曝光等方式加大社會公示和曝光力度。同時,對違反《廣告法》《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彈窗廣告,及時依法認定并立案查處;對屢查屢犯、拒不改正的,堅決依法從嚴從重從快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