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組織振興的實踐與思考
2022-02-16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文/柯凌云(中共黃石市委黨校)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治理有效根本就是整合鄉村中各類組織的力量,不斷構建起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從而達到鄉村善治的目標。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也是鄉村振興的保障。筆者現以D市M鄉鎮實踐為例,與讀者共同探討推進鄉村組織振興的途徑。
一、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四項舉措”推進鄉村組織振興
一是建強基層組織。通過選優配強村“兩委”領導干部特別是村支書,分級分批加強村“兩委”領導干部的集中輪訓,以提高基層干部隊伍的能力素質。成立了村莊董事會,將政治上先進的農村黨員干事、經濟上領先的農民致富能手、德高望重的農村社區管理先進力量等推薦入鄉村董事會,農村基層組織的組織力、戰斗力、社會凝聚力明顯提高。
二是發揮理事會作用。健全了鄉村董事會的運行機制,積極推動“基礎黨的建設、產業、鄉村工程建設、社會發展新風、司法協調、公共服務產品生活”等“六進董事會”工程建設,使鄉村董事會變成了鄉村管理的主力軍。今年以來,累計化解各類群眾矛盾糾紛437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三是深化“三個中心”建設。加強鄉鎮服務中心建設,依托鎮黨群服務站,“互聯網+監督”平臺和“12345”公共服務熱線,讓群眾成為監督主體,今年以來共受理各類事項765件,辦結759件,辦結率達99%以上。強化基礎綜治中心建設,融合基層政法、信訪、行政司法、軍人事務等部門,以促進人民群眾協調、行政部門協調、司法機關協調的“三調”為一體,有效解決了過去“力量分散、人少事多、任務重”的難題。加強新時期社會主義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積極發揮“一約四會”的功能,主動引領群眾移風易俗,先后建立了新時期社會主義文明實踐服務中心393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880余場次,服務群眾15.6萬余名。
四是積極倡導文明鄉風。以開展全省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為契機,積極推動全省新時期社會主義文明實踐中心的試點建設,鎮鎮辦起文明實踐所、村村建起文明實踐站,D市作為試點縣市唯一代表,在全國大會作交流發言。深入展開“十星星文明戶”、“十佳好婆婆、好媳婦、好兒女”、“新鄉賢”等創評活動,涌現出“中國好人”陳彥珍、汪學東等一批社會先進典范、楷模好人,崇德向善的文明鄉風初步形成。
(二)“三個抓手”提升鄉村組織效能
一是立足村莊小陣地,做足黨建大文章。根據中國農村的基層實踐,重點突出“兩個互動”,即:黨的領導工作與農民群眾自治良性互動、黨員干部發展工作與董事會組成人員選舉工作良性互動,把鄉村的優秀人才培訓成理事會成員,把先進理事會成員培訓成共產黨員,把黨員理事會成員推選到村兩委班子成員,同時鼓勵退休干部和無職黨員競選理事會長。
二是構建自治機制,激活農村大建設。通過構建自治平臺,實現了兩大改變。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村組自治”模式,以自然灣為主體,建立若干利益趨同村莊,構建符合當前實際的村黨組織加村委會、農戶、村莊理事會“1+3”的管理體制。另一方面,改變村莊治理決策機制,圍繞村莊建設事項,村莊理事會研究形成初步方案,由村“兩委”結合群眾訴求、理事會的安排方案以及“村兩委”年度工作安排,統籌考慮安排理事會組織群眾予以實施。2016年至今,M鄉鎮村理事會積極引導農戶建設文明禮堂、群眾文明活動廣場、建設門口塘、硬化路面、架設路燈、水渠清淤改造、對荒山植樹綠化等工作,共投資1804萬元,其中村民籌資、各界人士捐資988.3萬元,政府獎補資金815.7萬元,村容村貌取得了很大變化,
三是完善激勵小機制,營造共建大氛圍。一方面,注重運用價值激勵法,通過定期考核獎勵“十佳理事會”和“十大董事會長(員)”。另外,通過合理運用物質獎勵辦法,嚴格遵循理事會項目申報——村二委批準——村公所統籌資金安排的正常程序,形成了村公益事業以獎代補的政策機制,并對積極參與村莊各項事務的村民給予一定生活物質獎勵。
二、推進鄉村組織振興現存問題分析
(一)農村黨員結構亟待優化。農村能人和城市青壯年人口的大量外流,導致鄉村社會公共服務缺乏后繼支撐。主要表現:一是農村黨員結構不優,老齡化嚴重。據調研,某鄉鎮50歲以上的接近一半,且素質偏低,學歷水平大部分為初中及以下。二是村干部后繼乏人,村“兩委”的換屆選舉多半是“矮子里面選將軍”,年齡偏大、素質不高、能力不強。
(二)黨組織凝聚力亟待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包含兩項功能,一是政治功能,統攬全局,協調各方;二是社會功能,利益整合,服務管理。但調研發現,鄉村發展黨員工作存在著不規范,甚至憑自己主觀意愿的情況。另外,由于部分地方干群關系緊張,缺乏群眾互信基礎,導致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松軟情況。
(三)黨員先鋒意識亟待提升。一方面,部分黨員雖有心為群眾出力,卻苦于缺少有效載體和渠道,因而出現了“有人才難施展、干事缺平臺”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農村黨員幾乎完全將自己和普通群眾看齊。
(四)村小組服務效率亟待改善。目前,農村基層自治為“村委會、村民小組、村民”的架構。以M鄉鎮為例,200多位村民小組長,要服務全鎮4萬多村民,極大降低了村民自治組織工作效率。
(五)村民參與村莊建設動力不足。家在農村,拼搏在城市,組織村民參加村莊管理和鄉村建設有難度,導致村民建設鄉村的積極性不高。
三、建立鄉村組織振興長效機制探析
探尋鄉村振興之路,既要狠抓改革創新,又要高度重視“人”的問題。
(一)明確改革目標。鄉村發展靠黨建引導,村級管理也要以黨建破題。要明確改革創新四大目標,即重組民心民力、推動村民參與、減輕基層壓力、構建和諧鄉村。
凝聚民心民力。人是最基礎、最核心的因素,特別是要選對選準村“領頭人”,村支部黨委書記是村子經濟發展的“主心骨”和“領班人”,對村支部黨委書記的選擇建議注意三點:一是在政治上靠得住,能堅決貫徹、全面執行黨的道路、方向、政策措施;二是在崗位上有本事高,要有帶領群眾奔小康的真本事和實干精神;三是在作風上過得硬,能把群眾的切身利益時時放在首位。只有村支書用人為本、擔當責任、擔當作為,就會用責任促進擔當,用有為推動作為。
推動村民參與。通過搭建村民自治平臺,建立激勵機制,樹立正確導向。引入農戶集體參與管理,在村級協調議事中“唱主角”,通過基層民主協商,制定修訂村規民約,實現村民從“被動管理”向“主動治理”的轉變,逐步形成“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村民自己管”的良好局面,為實現村莊復興戰略打下了扎實的群眾基礎。
減輕基層壓力。針對村政公共事務管理矛盾和問題,依托已建立的農民代表大會、農民代表協商議事會、農民座談會、農民座談會、農民代表議事會、村民監事會等民主協商新渠道,幫助村民與村“兩委”有效溝通交流。借助村級群眾自治平臺,在基層組織和村莊中間搭建一個“連心橋”,逐步做到三事分流(私事不出莊、小事不出會、大事不出村),把基層組織精力投入到本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來。
(二)創新治理格局。鄉村組織振興工作絕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而是要充分尊重當地實際,結合當地群眾訴求進行創新改革。
搭好臺,解決干事創業平臺問題。一是順應民情,科學界定地方自治單元。根據“因地制宜、有利發展、群眾自愿、便于組織、尊重習慣、規模適度”的原則,首先由村“兩委”領導深入征詢農戶意愿,其次以自然灣為主導,形成了若干利益趨同村莊的形成實施方案,再組織村民代表大會開展商議,并報請鄉政府批準后執行,最后報市民政部門備案,按照此流程步驟為干事創業搭建有利平臺。二是組織把關,依法搭建自治平臺。重新規劃村落之后,在廣泛征詢黨員和農戶意見基礎上,討論、謀劃和提出村落委員會組建實施方案。各組的戶代表以“一戶一票”方法,就是否組建村莊理事會一事開展了民主選舉,在征求三分之二以上戶代表的同意后,村二委一致同意組建村民理事會。
選好人,解決干事創業人才問題。明確參選村莊理事會成員要資格條件,按照為人正直、有奉獻精神、愿意為群眾服務、有威望有能力的標準,通過“一戶一票”依法選舉理事會成員。要完善“一個核心、雙線合力、三級管理”的黨組織管理體系,即以村黨小組為核心,以黨員干部與村民雙線合力,黨小組、村民理事會、村委會三層管理的農村黨組織結構,推進基層黨組織全覆蓋。
建好制,規范鄉村組織運作機制。目前, M鄉鎮村民委員會運作制度主要分為村民委員會議事規則,“兩會三公示一匯報”制等制度,確保鄉村組織的運作機制暢通。如,村民委員會議事規則規定:以黨的道路、方向、政策措施和國家法律法規以及上一級黨委政府的決策確定為基礎,遵循民主集中制、求真務實、少數服從多數三大原則,集體協商、討論村里的所有事情。
加強監督,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從履職情況與監管目標出發,將著重放在政府監管是否尊重人民群眾意志,以及是否依照“兩會三公開一報告”的管理辦法規范工作;加強了對理事會等公益性投資機構的監督;推行“陽光運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公開公示。從滿意度測評來看,一年測評滿意率達不到50%的,限期整改;連續兩年測評滿意率達不到50%的村莊理事會要進行改選,理事會成員免除職務。
四、推進鄉村組織振興的三點建議
(一)引回“能人”。近年,中國農業市場空心化、中國農村人口的老齡化等現象越來越突出。從產業發展角度看,要明確引才對象,加強分類引導,對有意向在鄉村興業的農民企業家、鄉村能人、一技之長的退伍軍人等,分類引導其流轉耕地種植、興辦實業、發展特色產業等。從組織干部培養的角度看,把“德、能、勤、績、廉”作為考核指標,在致富能人、返鄉大學生、復員軍人等群體中,推選到村支部主要崗位上鍛煉,確保后繼有人。
(二)用好“賢人”。進入新時期,地方鄉賢也被賦予了全新的社會責任,尤其對于提升地方鄉風民俗、傳承詩書禮儀、綻放道德光輝、修復鄉土記憶、凝聚鄉愁文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培養和選樹新鄉賢隊伍,建立健全引入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尤其在創業扶持、特殊補貼、子女教育及住房醫療等方面加大政策傾斜,通過建立新鄉賢的工作平臺,簽署合同,授予稱號及獎勵,并組織列席地方政府部門的有關座談會,引導其廣開言路、積極參與建言奉獻,并定時地開展聯誼社會活動,使其感受到基層黨委和政府的真誠態度,激發其為家鄉做出更大貢獻的熱情和動力。
(三)培育“新人”。產業農民,合作社的領軍人才是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式。在全產業鏈上,建設現代農業田間學校、農村人才創新孵化基地等培養載體,建立一批適合于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團隊。
進一步健全職業資格認可機制。遴選農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核心骨干,培養考核合格后授予新型職業技術村民資格等級證書,并享受政府相應支持優惠政策。強化扶持力度。強化政府公共財政資金投入并確保逐年提高,加強涉農專項資金整合力度,進一步提升職業農村的綜合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