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耀源,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專業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政黨外交學院教師
2月17日,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1年浙江自貿試驗區內進出口額超7700億元,同比增長39.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7個百分點,對全省同期增量的貢獻率達28.7%,推動全省外貿規模創歷史新高。
2月15日,廣東省發布《關于推進廣東自貿試驗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港澳服務提供者投資設立旅行社,放開國際登記船舶法定檢驗,高標準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等十五個方面共27項具體措施。
日前,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發布的2022年工作要點顯示,臨港新片區計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32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爭同比增長30%,稅收總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在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方面,計劃組建不少于10個領軍企業創新聯合體,年內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0家、專精特新企業200家、重點產業所得稅優惠企業100家、企業研發創新機構50家、科技創新型平臺6家,從而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
自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以來,我國已先后設立了6批共21家自貿試驗區,形成同時覆蓋沿海、沿邊和內陸,以及東部、中部和西部的全域發展格局。自貿試驗區是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和國際經貿規則深刻變化的背景下設立的,其建立之初就肩負著為深化對外開放開展先行先試、為對接高標準經貿規則進行壓力測試的歷史使命,具有新時期開放試驗田的性質。
(一)上海自貿區: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標桿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簡稱上海自貿區,下同)是中國自貿區的排頭兵,在文化開放方面充分利用自貿區的開放政策,在文化對外貿易、文化金融、文化保稅、文化產權交易等方面進行大膽的制度創新。主要實踐經驗有:第一,綜合運用多項政策疊加的優勢,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一是運用自貿區文化服務放開的三項內容,吸引一大批文化行業龍頭企業集聚自貿區。二是運用國家自貿區政策體系,探索文化開放與自貿區投資、金融、貿易制度創新對接取得成效。三是充分運用上海配套政策,促進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第二,通過“市區聯動”“部市共建”機制強化自貿區文化改革同上海市、國家部委改革的聯動。全國第一個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充分體現了“市區聯動”、“部市共建”機制在文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充分運用上海配套政策,促進對外文化貿易發展。通過打造功能平臺不斷推進文化服務對外開放。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 依據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國際高科技文化裝備產業園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等企業的服務實現全國文化“走出去”重要戰略基地、國際文化貿易服務創新平臺、國際文化貿易信息咨詢平臺、國際文化貿易展示推介平臺、國際文化貿易人才培訓平臺、國際文化貿易政策試驗平臺五大平臺功能。第四,政府推動、企業運作的運營模式。自貿區著力培育國際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對區內文化促進與管理實行政府推動,企業運作的運營模式。上海市委、市政府為了更好地理順過渡期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緩解政府服務缺乏抓手、政府政策落實缺乏載體的矛盾,決定以上海東方匯文國際文化服務貿易有限公司(簡稱匯文公司)作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的運營實體,承接政府對自貿區文化服務開放的宏觀政策指導,并落地實施。
(二)福建自貿區:對外文化貿易的創新者
作為大陸與臺灣地理距離最近的省份,福建自貿試驗區以立足于對接臺灣為特色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閩臺貿易,推進兩岸貿易往來。同時,廈門、平潭和福州在經貿、文化、教育等方面對臺交流合作發展迅猛,有利于繼續促進兩岸區域經濟合作和城市交流朝著更深層次發展。福建自貿試驗區成立后,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及服務出口。2014年,福建出臺文化貿易相關政策:例如,2014年,福建以簽訂《進一步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文化發展合作協議》為契機,在文化項目和文化活動平臺建設、對臺對外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藝術作品創作、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發展、文化藝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深化對臺港澳地區的文化交流,打造兩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
福建自貿區掛牌以來,省政府先后印發了福州、廈門、平潭三片區的《實施方案》、《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2015-2019年)》、印發了《關于印發福建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重點試驗任務分解表的通知》等多項文件,這些文件成為福建自貿區發展文化貿易的政策依據。以廈門片區為例,廈門立足于對接臺灣為特色發展方向,著力先行先試推進對臺交流合作。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獲批全國唯一的兩岸知識產權經濟發展試點。青創基地以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作為先導產業,重點發展高科技文化游樂、臺灣O2O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和互聯網農業等四大板塊。2015年6月,海峽國家版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中心將圍繞“海峽兩岸”這一戰略定位,打造國家級的版權認證信息平臺、海峽兩岸版權交易與貿易平臺、海峽兩岸文化創意數字出版孵化基地,推動版權資源的優化整合以實現版權資源價值最大化。
(三)內陸自貿區:對外文化貿易的追趕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更要秉承“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準則,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整體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以陜西自貿區內的文化企業陜西絲路非遺文化有限公司為例,其搶抓“一帶一路”發展的時代機遇,發展絲路文化貿易,以物質及非物質遺產的制品銷售為主,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內陸自貿區在發展文化貿易時要緊密結合本地區的戰略環境,大力發展高層次文化制造業,使得本地區文化貿易的發展不僅符合本地區人民的文化需求,更要與國家戰略環境相契合,增強本地區文化貿易的活力與生命力。
總之,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領域發展格局,將加快促進文化資源優化配置、文化產業升級,發展中國與東盟文化貿易、拓展中國與東盟文化發展空間,為中國對東盟文化服務擴大開放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