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人間重晚晴
2022-06-02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對于所有的老人來講,心有所依,老有所養,讓老年人幸福地安享晚年,關系到全社會的安全穩定。
在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作為國家和地區進入老齡化的標準。1999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其中明確提出“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這是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中央首次將“發展銀發經濟”列入國家戰略安排。
今年,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發展目標,即養老服務供給不斷擴大,老年健康支撐體系更加健全,為老服務多業態創新融合發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社會環境更加適老宜居;并明確了養老服務床位總量、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等9個主要指標,推動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老有所“依”:不斷健全養老法律體系
“十三五”時期,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018年首次超過0—15歲少兒人口。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底已有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54億,預計“十四五”末期將突破3億人,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由輕度老齡化轉入中度,在2035年前后突破4億人,2050年將達4.87億,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與此同時,全面兩孩政策實施迎來生育小高峰后,受育齡婦女減少、養育成本提高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新出生人口逐步回落,我國人口發展正經歷著從數量壓力到結構性挑戰的歷史性轉變。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還具有“未富先老”的特點,未來應對人口老齡化將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
人口老齡化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3方面挑戰:一是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大齡、老齡勞動者的增多,將影響潛在經濟增長率和高質量發展;二是全社會用于社會保障、醫療及其他福利性支出不斷增長,老年人照護服務等需求持續增加;三是養老育幼需求持續增加,增大家庭壓力和負擔,降低家庭抗風險能力,進而影響社會穩定和中華傳統文化傳承。
近些年,圍繞老年人的相關法律保障不斷出臺。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行了第三次修訂,為老年人提供堅實的法律制度保障。老年人福利補貼、關愛服務等制度建立健全,老年人高齡補貼、困難補貼、護理補貼制度實現省級全覆蓋,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完善,農村高齡、獨居、孤寡、空巢留守老年人探訪制度全面建立。全國所有省份均已出臺針對政務服務、健康保健、交通出行、商業服務、文化休閑、維權服務等方面的老年人社會優待政策。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了短期到2022年、中期到2035年、長期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目標,從財富儲備、人力資源、物質服務、科技支撐、社會環境五個方面明確了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
“十三五”期間,《“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以及《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等高層級綜合文件陸續出臺,標志著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事業進入新的起點。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健康老齡化作出系統部署,《“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等提出具體要求,推動建立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各地為65歲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并提供每年一次的免費健康體檢,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指導和慢性病綜合干預,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逐步下沉到社區和家庭。
“十三五”期間,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強化土地、住房、財政、投資、融資、人才等要素保障,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到25萬個,養老床位823.8萬張,護理型床位占比呈增長趨勢,服務供給能力持續加強。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共建成28所省級老年開放大學,全國有超過7萬所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老年在校學員和參與線上教育的學員超千萬人。各類面向老年人的康養、文旅、康體等服務和產品不斷發展,老年在線文娛和消費的參與度不斷提升。
老有所“養”:嚴格打擊養老詐騙行為
“今年5月14日,陜西省西安市公安局灞橋分局成功破獲以生產銷售假藥為手段,詐騙老年人財產權益的系列案件。打掉了一個涉嫌生產銷售假藥的團伙,抓獲涉嫌詐騙犯罪嫌疑人12人。”
“5月19日,江蘇集中宣判了5起養老詐騙犯罪案件,19名被告人獲刑。其中,涉案金額近20億,被騙老年人達1500余名。”
“近日,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一起詐騙案,受害人均為余姚市60—70歲的老年人,總計被騙300多萬。”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是令人嘆息不止,相信涉及案件中的老人也會痛恨不已,為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成為騙子們下手的對象?
近年來,圍繞老年人身邊的這些“陷阱”花樣百出,像“廉價旅游”、“免費講座”、“名醫會診”、“溫情攻勢”等等。與此同時,以“養老”為名的詐騙行為時有發生,“養老理財”“養老產品”等詐騙手段層出不窮,給不少老年人造成財產損失和精神打擊。
一些不法經營者利用老年人信息閉塞、需要陪伴、渴望健康、認知較弱等特點,炒作概念,虛假宣傳,設置陷阱,騙取老年人錢財,老年消費侵權問題日益突顯。
在幾部現象級電視劇《安家》《都挺好》《歡樂頌》里都有子女圍繞老人贍養問題發生矛盾沖突的橋段,中國式家庭的養老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話題。
從今年4月開始,為期半年的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正式啟動。據悉,市場監管總局聚焦涉老“食品”“保健品”等領域涉詐問題隱患,深入推進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近一段時間以來,在江蘇、浙江、內蒙古、廣東、山西、河南、山東等地針對不同的養老詐騙行為開始公開征集線索或進行處理。
專項行動以來,廣州警方共搗毀涉養老詐騙團伙6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06名,破獲案件49宗,其中包括省公安廳下發線索案件9宗。通過預警勸阻及時攔截,為51名老年人挽回被騙資金1359萬元。
5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河南省公安廳二級警務專員、省專項辦副主任鄧志輝說,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省公安機關共破獲養老詐騙案件4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21人,打掉犯罪團伙31個,追繳各類損失1000余萬元。
據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通報全區法院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中,近三年共審理涉及侵害老年人犯罪案件406件,其中詐騙老年人案件86件,其他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案件320件。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區法院正在審理的涉養老詐騙案件共25件,涉案金額22億余元。
老有所“助”:推動“銀發經濟”更好發展
相關機構發布的《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顯示,2017年至2019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群體消費金額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0.9%。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表示,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是大勢所趨,信息技術向縱深發展也會讓傳統的養老生活與數字化、智能化相融合。
去年雙十一期間,一些主流電商平臺首次推出“雙11長輩會場”,并正式上線“長輩模式”,該模式有著信息簡化、字體放大的特點,還有語音助手功能,充分滿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
今年618期間,也有不少電商平臺繼續推出“老年人專場”。
隨著老年網民規模的增多,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熱衷于刷短視頻、進行網絡購物;另一方面,不少潛在的風險也隨之而來,很多老年人上網時經常會碰到莫名扣費、沒有參加活動就被購買套餐之類的陷阱。
今年4月2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1)》中提出,2021年,老年人消費投訴主要集中于保健品購買、收藏品投資、金融理財、養生預付卡、電視購物、網絡購物等領域。
中消協表示,老年消費者新知識掌握不足、購物渠道有限,對電視臺的宣傳比較信任。但老年消費者反映貨不對板、發生問題后無法聯系經營者、售后服務無法保障、維權困難的情況較多。各類侵害老年消費者權益行為中,虛假宣傳或誤導性陳述占比較大,老年人消費教育工作有待加強。
值得關注的是,老年人直播帶貨市場野蠻生長帶來了諸多亂象。分析指出,一是,大多數老年人主播慣用“賣慘人設”讓消費者感到不滿。二是,市場上針對老年人虛假宣傳、傾銷假冒偽劣商品的不良主播不在少數,侵害了老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受訪老年人群體中,約20%的老年人表示沒有遇到過疑似詐騙。46%的老年人遇到過冒充“老朋友”詐騙,42%的老年人遇到過網上購物、售藥(保健品)詐騙,33%的老年人遇到過虛假中獎類型的詐騙。
如何幫助老年人避開這些坑,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5月31日,南昌縣法院揭牌設立了江西省首家老年審判庭——南昌縣人民法院老年審判庭。自今年4月,南昌縣法院涉老訴訟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共歸口審理涉老訴訟案件34件,審結案件均以調解、撤訴結案,半成以上案件實現了上門調解、送達。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對老人多一些關愛,讓老人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充實、活得更有質量。提高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需要家庭盡贍養陪伴義務,需要政府對養老事業投入更多的制度保障和經濟保障,也需要社會擔當起監督和促進責任。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