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扶持救助中小微企業 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攜手行動
2022-06-09 中國發展網 點擊:次
日前,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辦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49期),本次論壇聚焦熱點問題“疫情沖擊背景下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和救助”。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論(CMF)主要成員孫文凱代表課題組發布專題報告。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朱玉與會建議,加強復工復產的協調,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攜手行動,建立人員、物流、保障的協調機制等。
朱玉表示,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穩經濟的重要基礎,穩就業的主力支撐。當前這部分的市場主體遇到困難,需要將國家惠企紓困政策落實落細,讓市場主體應享盡享。從新一輪幫扶中小微企業政策來看,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一是降低投入側成本,包括穩定主要生產要素供應和價格,如大宗商品的保供穩價、水電氣優惠和欠費不停供,以及降低港口寬帶和專線費用等。
二是擴大現金流,包括加大紓困專項資金支持、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融資擔保支持、匯率避險,和化解拖欠帳款等,多方面來增加企業的現金流,防止資金鏈中斷。
三是加強復工復產的協調,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攜手行動,建立人員、物流、保障的協調機制等。
四是及時的關注困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針對中小微企業減稅減租貼息補助政策盡快落地落細,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開展像工信部一直在推動的“一企一議”活動,包括“中小企業服務月”活動,摸排企業訴求,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五是實施更加合理的疫情防控監管政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避免政策執行過程中一刀切,傷及中小微企業,加大惠企紓困政策的宣傳力度,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便利化的服務。
“對于自身困難和壓力中的中小微企業來說,如何在變局中認清方向,在艱難中站穩腳跟,在搏擊中抓住機遇,求得持續不斷的高質量發展,也是每一個中小微企業和企業家要認真思考和回答的重要的問題。”朱玉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要考慮降低成本增加投資。從宏觀層面來說,當前中小微企業也是面對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成本是中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首要難題。對照著當前的黨中央、國務院的一些決策部署,各級政府部門已經出臺了促進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組合拳的一些幫扶政策,下一步應該要雙軌齊驅,推動中小微企業進入到成本下降、需求擴張的良性循環。一方面需要抓好減稅降費、用工成本、社會保障成本、用電成本等等主要的惠企助企政策措施的落實,讓中小微企業真正獲得政策帶來的實惠。
其次,要進一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把握好政策出臺的實、度、效,既要加大專項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貼息補助等,也要促進增量式的誘導式投資,多進行有效投資。
再次,要優化環境,精準服務。受疫情多點散發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出現了堵點卡點,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面臨了不小的困難,需要通過匯聚帶動各類優勢服務資源,可以組織服務進企業進園區進集群,為中小微企業送政策、送管理、送技術,才能取得較大的成效。各方應該齊心協力持續優化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環境,為中小企業注入動能,包括如何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加大中小微企業服務平臺建設力度,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找得到、用得起、可信賴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等。要聚焦中小微企業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面對的一些棘手問題,開展像涉企業“三亂”問題專項整治,尤其要加大對拖欠中小微企業帳款清理力度,推動大型企業盡快足額支付中小微企業的應收帳款。
最后,建議中小微企業要修煉內功,融通發展。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影響下,中小微企業在這種形勢下不進則退,必須積極轉型升級來尋求突破,才能謀求更好的發展。一要主動走專精特新發展的道路,通過不斷增強產品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來切實增強抗風險能力。二要主動實施數字化轉型,結合企業自身的一些實際需求,制定數字化轉型的路線。三要主動順應當前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趨勢,學習研究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的經驗,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融通發展的道路,和大型企業在一起,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等方面實現更高效、更便利的對接,獲得龍頭企業的開放的技術,市場,標準和人才等創新的資源,成為產業鏈供應鏈上穩定的一環。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