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同時謹防“套路”
2022-06-24 中國質量萬里行 17047次
“今年‘6·18’,我發現購物車里好幾件商品都是先漲價,再借著大促的由頭限時滿減,其實跟平時買差不了幾塊錢。”作為網購達人,菁菁今年卻對電商大促期間“買買買”的熱情似乎有所退卻。
優惠隨意變動
今年“6·18”,不少電商平臺表示,簡單消費,不用熬夜,不玩數學。有平臺表示跨店滿減“滿300減50”。還有平臺稱,消費者不用再單獨領券,即可直接下單享受“每滿299減50”的優惠。
記者發現,雖然有打折秒殺等機會,但穿插在系列活動之中,消費者難以判斷什么時候才是“最低價”。另外,一些電商平臺的打折力度并不大,有的商品甚至比平時還要貴一些。
以某電商平臺的一套護膚品為例,在6月10日預估到手價1390元,在6月15日變為1420元,價格隔三差五變化。對此,客服人員對記者表示,可以放心下單,該產品在“6·18”期間有30天的保價服務,如果后續價格低于下單價,可以申請退差價。
還有某電商平臺同一商家出售的同一款滑板,6月15日的售價是301.5元,優惠后實際到手價238.07元;而6月20日的售價是335元,優惠后實際到手價280.17元。相隔僅5天,差價42.1元。
售價飄忽不定
“在購物車里,商品只有降價提醒,但漲價從來沒有提醒過。”消費者張女士說道。
記者觀察發現,正如張女士所說,很多放入購物車的商品顯示“比加入購物車時降××元”“直降××元”,但如漲價則不提醒。甚至有些商家的客服助手還會經常發消息,提醒消費者咨詢過的商品“僅剩2件”,技術性“催促”消費者下單。
針對電商平臺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電商平臺表示,“有些商品可能顯示價格較高,但一定要看最終實付款,因為消費者在付款的過程中會有滿減、優惠券等折扣,最終大促期間還是比平時便宜些。”
治理價格欺詐
為了規范經營者明碼標價行為,預防和制止價格欺詐,維護市場價格秩序,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定》,列舉了七種典型價格欺詐行為,其中包括通過虛假折價、減價或者價格比較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該規定7月1日起施行。
市場監管總局還明確,實際成交價格能夠使消費者或者與其進行交易的其他經營者獲得更大價格優惠,這種情況不屬于價格欺詐。
“6·18”大促不可否認肯定會有物美價廉的商品,但同時也是各種套路的高發季,消費者到底能不能撿到“漏”,還需多觀察,多一些耐心。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