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質量而戰——中國的產品質量與責任
2022-08-28 點擊:次
美國對“中國制造”的打壓由來已久。記得2007年上半年,由美國挑頭,糾集他的那些“十次干塘,九次在場”的“伙伴”,以個別產品質量問題為由,祭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掀起打壓“中國制造”、全面抹黑“中國制造”的狂潮。而實質上,這背后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遠遠不只是貿易保護。那一年,中國質檢人在包括外交外貿和廣大的新聞媒體在內的各部門的支持合作下,打了一場有理性有力度有影響的“中國制造”保衛戰,捍衛了國家的利益與尊嚴。筆者(時任原國家質檢總局新聞辦公室主任)作為那場保衛戰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通過分享給大家一次主題論壇我的主旨發言,將當時的情形背景再現給大家,希冀有利于今天的我們“知己知彼” 。我想引用一個世紀以前意大利歷史學家、哲學家貝奈戴托·克羅齊在他的《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一書中的一句名言“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當然這絕不是指的簡單重復、再現,缺乏歷史發展觀,而是強調這句名言的前提:歷史是精神活動,而精神活動永遠是當前的,決不是死去了的過去。我認為70多年前(即1947年),朱光潛先生(中國現當代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在他的《克羅齊的歷史學》一文中對克羅齊的這一命題名言的闡發很明確:“沒有一個過去史真正是歷史,如果它不引起現實的思索,打動現實的興趣,和現實的心靈生活打成一片。過去史在我的現時思想活動中才能復蘇,才獲得它的歷史性。所以一切歷史都必是現時史……著重歷史的現時性,其實就是著重歷史與生活的聯貫”。也因此,“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才有意義,也更相互映照了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在他的《暴風雨》一劇中的那句名言:“凡是過往(去),皆為序章”!
李迎豐 2020年7月
本文為筆者于2007年8月28日在出席“第三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啟動論壇”的主旨發言。原載《經濟參考報》8月29日、《中國新聞周刊》9月7日,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經濟網、新浪網、搜狐網、騰訊網、網易網、和訊網、中國日報網、中國網、鳳凰網、中國質量新聞網等網登載本文。
中新社《中國新聞周刊》舉辦這個論壇非常好。就此機會,我想和大家做個交流。
對于中國產品質量的整體判斷,我想用兩句話概括:
第一句話是:中國的產品質量總體水平穩步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中國原材料和裝備類產品質量大幅度提升,有色金屬和石化行業主要產品的技術標準和實物質量已與國際水平接軌;二是消費類產品質量和檔次大幅度提高,家用電器等產品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按照前不久我國政府發布的關于《中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顯示,我國食品總體合格率穩步提升;三是高新技術產品性能明顯提高。盡管這是中國起步較晚的產業,但是發展很快。
第二句話是:相信"中國制造"。"中國制造"需要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也離不開"中國制造"。我舉這么幾個例子和數據來說明這個問題。第一,歐盟的一位官員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世界離開中國制造的玩具,那么世界兒童就會缺少很多歡樂。因為現在中國制造的玩具占全球的70% 以上甚至在歐美市場達到80%。還有聯合國從事采購方面的一位負責人安吉蒙說:聯合國每年在中國都要采購中國制造的產品,光去年就采購了近一個億,九千多萬,他沒有聽說過對中國制造的產品抱怨和投訴。另外我想借用我國商務部負責人前不久在國新辦開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引用的一個數據,就是過去十年光是中國制造輸美的產品,就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六千多億美元。到2010年中美經貿合作可使美國GDP增長提高0.7個百分點,物價水平下降0.8個百分點,每個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另外,美國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說: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對世界GDP增長的貢獻超過美國,這是現今時代第一次。還有一個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們中國出口5467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7.6%,這還是在中國整體實施減少順差外貿戰略的情況下取得的。其中對美國出口增長了17.8%,對日本出口增長了11.3%,對歐盟增長了30.2%,對東盟國家增長了32.8%。中國的產品行銷全球,現在在世界上有兩百多類中國產品銷售量位居第一。去年全球的家用空調銷售量是1億臺,格力、美的和海爾這三個品牌就占了將近5000萬臺,將近占了一半。而中國的電風扇占全球銷售量的70%,電熱水壺占55%,國際貿易貨運集裝箱占70%,全球港口集裝箱的起重機占40%,紡織品、服裝更是以價廉物美贏得全球消費者的青睞。俗話說“金獎銀獎不如消費者的夸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市場中,各國的消費者在擁有“用腳投票”的商品選擇自主權的情況下,他們投了“中國制造”一票。
那么是不是像有些人說的,中國產品之所以銷售量這么大,那是因為你有價格優勢,而不是以質量優勢取勝?我的一個觀點:首先我們應該知道這么一個常識,剛才我講的這些國家,也就是中國輸出產品的國家很多是發達國家,而且這一次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的也主要是這些國家。這些發達國家按照馬斯諾的“需求層次論”來解釋,對于沒有為溫飽問題而困擾的消費者群體而言,享受產品的優質、舒適和安全,應該說是他們主要的甚至是首要的選擇。而這種消費傾向、消費偏好、消費習慣和觀念又會決定這些國家的進出口產品質量安全檢驗取向和標準。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的產品檢驗質量把關機制是要根據他們國家主要消費群體這種需求來確定的,而且這些國家的產品檢驗、質量把關機制一直是相對嚴格和完善的,并非最近才如夢初醒,才啟動,才嚴格起來的。
為什么這么多年來中國制造的出口產品在質量方面沒有大的風波,今年突然如此集中,像打群架一樣,山雨驟來?這不蹊蹺嗎?說到這里我想再舉一個數據。多年來中國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05年、2006年中國輸出到美國的食品合格率分別是99%和99.2%,而美國輸到中國的食品2005年、2006年分別是98.85%和99.09%,都比中國低。2006年到今年上半年我國輸出到歐盟的食品合格率分別達到99.9%和99.8%,不合格率是0.1%、0.2%。今年上半年從日本進口到中國的食品合格率是98.9%,歐盟進口到中國的食品合格率是98.8%,比中國低。我再引用日本的一個數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07年7月20日公布的2006年對所有國家進口到日本的食品監控統計報告顯示,日本對中國食品的抽檢率最高,達到15.7%,但是數據顯示中國輸日食品的抽檢合格率是所有輸日食品中最高的,是第一位的,達到了99.42%,歐盟輸日的食品合格率99.38%,第三是美國,輸日的食品合格率是98.69%。窺一斑而知全豹。這個來自第三方的數據,應該很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
我贊同這樣一個判斷:就是這個“山雨驟來”的后面有貿易保護主義(甚至更多)。這不獨是我們做出這種判斷,也不僅是其他國家依據這“昭然若揭”的行徑作出的判斷。據8月10日《國際先驅導報》報道:最近美國1028位經濟學家聯名向美國國會寫信,認為美國國會彌漫著保護主義情緒,特別是在對待中國問題上。這些經濟學家有4位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有3位以前是美國國家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還有很多是前國會議員,他們在許多經濟問題上都存有分歧,爭論不休,但是在這次向國會聯名寫信上意見立場高度一致,只有3位在措辭上有異議,其他都是高度統一。他們認為對自由貿易設置壁壘從長期來說會破壞繁榮,并且損害所有人的利益。
對這一次質量安全方面的有關報道實際上大致可分三類情況,對這三類情況要區分對待。
第一類情況。在“中國制造”出口產品以其高品質、低價格的優勢——即優良性價比暢銷全球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確實存在著部分產品的質量問題。這點我們不否認,不回避。這包括質量控制、質量監管上存在著薄弱環節,也有少數不法企業唯利是圖,制假售假,損害“中國制造”的形象。中國政府要不斷地加大質量的監管和打擊不法犯罪分子的力度,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第一類情況。
第二類情況。還有部分產品質量本身不存在問題,只是進口國與生產國所執行的標準不同,在對產品的質量界定上存在差異。對這種情況我們想應該加強國際的合作交流、溝通,也加強我們標準的制修訂,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類情況。就是產品質量合格,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某些檢測機構檢測的數據不準確,導致了有關方面判斷中國產品不合格。這種情況我們要加強溝通予以解決。
至于部分境外媒體對中國產品進行了不實的報道,夸大其詞,以偏概全,甚至部分國家推波助瀾,并以此為借口構筑以標準質量為重點的貿易技術壁壘,對這種情況我們認為極其不妥。
中華民族是一個強調自省的民族。我們不回避自身存在的問題。中國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中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對中國產品質量出現的問題是認真對待的,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對存在的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我們會以100%的努力認真解決。而且我國政府在對于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問題上并不是像有些媒體說的國外有退貨、召回行動才重視,而是一以貫之,歷來重視這個問題的。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們就在全國企業中開展了群眾廣泛參與的全面質量管理活動。1996年國務院正式頒布了《質量振興綱要》,制定出國家質量提高與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在2000年9月的時候,為了更進一步加大對產品質量的監管力度,我國頒發并且實行了新的《產品質量法》,加大了產品質量監管的力度,加大了對制假售假這些不法分子懲戒的力度,進一步增加了質量嚴格監管的措施。還有,我們通過建立并且嚴格實施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溯源、召回制度等,加大國家監督抽查力度,建立健全產品認證體系、責任追究體系,加大立法、執法力度,推行產品質量安全區域監管責任制等,目的就是加大對產品質量,對食品安全的監管,讓廣大的中國消費者乃至世界消費者享用到質優安全的中國產品。
近一個月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中國政府六大舉措就足以說明中國政府在解決這個問題上的決心:第一項是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第二項是國務院召開全國質量工作會議,溫家寶總理出席會議并做重要講話;第三項是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產品質量企業是第一責任人,地方政府負總責;第四項就是成立了以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為組長的國務院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16個部門作為小組成員,協調重大行動和統一部署,全面推動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工作;第五項就是中國政府向世界發布了《中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食品監管以及它的體制,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有國際交流等;第六項是國務院召開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全面部署專項整治工作。
另外我說一下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也是今天論壇的主題之一。20世紀初,社會責任思潮剛開始興起。而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在世界(特別是歐美國家)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時興SA8000認證,這是全球首個道德規范國際標準。從用工制度、環保、資源節約、工資福利、勞動強度、勞動條件等方面來衡量組織,這個組織包括企業和公共部門在內,就是認為組織應該遵守社會、經濟、環境等約束,實施合乎道德的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個標準對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珠三角的一些企業造成了壓力,有不少企業的出口訂單大幅度減少,受了影響。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希望我們的企業一定要以此為目標要求,努力達到。我想這也是論壇主辦方這么幾年來一直倡導的目的。我希望中國的企業一定要注重社會責任,早準備早主動。因為一則企業出口已經有壓力了,二則我國政府或相關組織肯定會很快制定與之相應或相近的相關標準。而這既有利于縮小社會差距,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及購買力,擴大內需;又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以人為本的文化氛圍,改善勞資關系,利于構建和諧企業、和諧社會;同時也有利于使企業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走技術改造、質量效益型集約化的道路。
具體聯系到目前的“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安全,我認為應該區別兩類企業。
第一類。對于那些被指責有質量問題的中國品牌企業,我個人認為不能直接說是由于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問題。因為這里的質量問題更多的是標準的差異帶來的,或者是達不到質量的“零缺陷”,這還不像經濟學上常舉例企業贏利與環保的問題,企業如果不注重環保、排污,從經濟學上來講存在著外部效應,就是外部不經濟,也即外部負效應問題。他自己盈利,讓社會或者讓他人承擔環境惡化、污染治理的成本,企業(全球的企業)有減少社會成本的利益最大化之沖動。而一個品牌大企業,往往視質量和品牌為企業的生命力,如果產品質量一旦有問題,即使再大的企業,再好的品牌也會毀于一旦,而且很難再生。這就不是外部不經濟的問題,而是“內部不經濟”的問題了。這種巨大的風險成本是每一位稍具理性的企業家應該考慮到的,我想也會考慮的。因此這類企業沒有不重視質量,更沒有要刻意降低質量安全水平的內在的沖動。這是第一類企業。
第二類。對于那些部分生產不合格產品的小企業、小作坊,特別是刻意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不法分子,就有嚴重的誠信問題甚至良心泯滅的社會責任問題,這是道德的問題。這一類企業因為沒有什么大的利益成本可失去,特別是他們沒有自己固定的產品品牌,這種產品品牌所帶來的無形資產都沒有,因此造假的收益遠遠大于成本。這種獲利沖動驅使他們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嚴重損害“中國制造”的形象。打擊這類假冒偽劣,包括整治小企業、小作坊,最根本的方面就是提高他們的違法成本。因為造假是典型的經濟行為,要制止他們也得以經濟手段,也得提高他們的成本。
美國一個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貝克說造假有三大成本:直接成本、機會成本(用生產假冒偽劣的時間去從事其他正當的行業所帶來的收益,是他造假的機會成本)和處罰成本(他有可能被抓住,罰款,罰沒物資,甚至坐牢)。針對這三大成本,我認為:首先應該采取打與防相結合來加大造假的直接成本。這個防一個是加強我們防偽力度,甚至包括提高我們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的成本,使造假者的盈利空間、牟利空間變小,相應地加大了造假者的直接成本。再就是加強道德法制教育,構筑思想防線。第二就是打與扶相結合,堵與疏相結合,來增加造假者的機會成本。對于一些不合衛生條件、技術條件、質量標準要求的小作坊、小企業我們扶持他們,幫助他們按照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標準生產,對那些一般性的造假人員我們規范他們,按照我們的要求來生產,既然他們能夠在國家的法律法規許可的條件下生產致富,他們沒有必要去冒造假被抓、判刑的風險。第三就是打與罰相結合,就是加大處罰力度,以增加造假的處罰成本。從立法、執法的角度加大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者的懲戒力度,多管齊下,加大對小企業、小作坊的整治力度。對合格的企業進一步規范,提高。對不合格的企業加強整改,對刻意造假的企業(包括整改不好的企業)堅決依法取締處理。
我國目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大約有45萬家,其中10人以下小企業、小作坊占了78.8%,大約是35萬家,這些小企業、小作坊在方便群眾特別是農民消費者生活,滿足農村消費群體需要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些小企業、小作坊又是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易發之處。我剛才提到2000年我們全國的聯合打假行動,加大了對假冒偽劣產品行為的打擊力度。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開展的“食品安全整治年”工作中,重點整治了小企業、小作坊。今年8月23日國務院召開的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電視電話會議,布置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四個月的專項整治工作,仍然把對小企業、小作坊的規范整治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今天來了很多媒體記者。我首先在此對各新聞媒體機構和記者朋友多年來在促進“中國制造”的質量提升、全民的質量意識的強化、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的輿論監督方面所做出的辛勤努力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謝意。這里我還想談一下媒體的作用——在打造優秀的“中國制造”所需要的四個維度方面:第一,企業是產品質量安全的主體,要用良知和匠心履行主體責任,提供優質安全的產品;第二,政府要在營造法制化、有序化的市場競爭和消費環境等方面著力,把好產品質量、市場流通監管關;第三,消費者通過用腳投票,用理性消費的需求來引導供給;第四,我們社會新聞輿論監督,則在解決產品信息不對稱和揚善懲惡方面發揮作用。通過我們建立企業的信用信息披露傳遞制度,建立對企業信用形象的評估和監督機制以及對整個“中國制造”生產、流通過程的信息傳遞與監督來發揮我們新聞媒體的作用。這樣有利于解決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壞車驅逐好車”、“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逆淘汰問題,凈化“中國制造”的市場。我真誠希望新聞媒體在對產品的質量安全信息方面進行披露,讓廣大消費者獲得對稱的信息,對造假者堅決予以曝光,也歡迎新聞媒體對政府的監管工作給予監督和幫助。同時希望媒體一定要理直氣壯、大膽地宣傳優秀的“中國制造”,充分展示“中國制造”良好的整體形象。
總之,對于部分出口中國產品出現的質量問題,我們希望與各國平和地、友好地、客觀地、科學地進行溝通,進行交流,妥善解決,共同致力于為全世界消費者提供好的安全的產品。我也希望我們大家共同來托舉、打造和提升“中國制造”。對于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以少部分產品質量問題來夸大進而否定“中國制造”,并且借此要做更大的文章的企圖與做法,我們的態度一個是反對,再一個我們不怕!我想引用辛棄疾的一句詞:“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謝謝大家!
李迎豐
2007年8月28日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