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報告:提振消費的根本在于改善收入和預期
2022-11-21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點擊:次
11月19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布名為《疫情下的中國消費:現狀、成因及未來走勢》的報告。報告指出,全年國內消費市場呈現“類V型”修復,但整體看增速仍處于歷史低位。這背后不僅是受食品價格上升和消費場景受限等短期因素影像,也有收入增速下降、預期轉弱等長期因素拖累。報告認為,提高疫情防控精準性、暢通經濟循環是提振消費的重中之重,而根本在于收入和預期的改善,建議各部門應盡快出臺有針對性的行業政策,用好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消費券的拉動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鄒靜嫻代表課題組發布了報告。
今年3月至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單月同比增速均處于負區間,最低點出現在4月份。6月至8月保持恢復態勢,社零總額單月同比增速分別3.1%、2.7%、5.4%。鄒靜嫻表示,如果數據停留在8月份,可以說消費走出了非常典型的“V型”。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9月、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同比增速掉頭向下,表明消費修復基礎并不穩固。而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段看,現在的社零總額增速延續了2008年整體下行的趨勢,并處在相對低位。
鄒靜嫻指出,雖然消費市場整體疲弱,但也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報告從恩格爾系數、八大類消費品以及細分行業進行分析后發現,疫情以來,食品消費占比大幅上升,高接觸、房地產相關領域消費下降明顯,這背后不僅是收入因素,還有短期內食品價格上升和消費場景受限等因素。
研究指出,疫情暴發以來,居民收入增速放緩且持續低于GDP增速。低增長背景下收入增長更低,導致居民預期弱消費弱,由此進一步強化了低增長的“故事”。“能不能”消費的另一個方面限制又來自于消費場景受限、社交半徑縮小。在“愿不愿”消費方面,今年一季度末,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大幅下降,其就業、收入和消費意愿等分項均同步下行。如4月消費者對就業的信心指數從3月的116%下降到79.4%。
鄒靜嫻表示,進一步分析居民不同來源收入變化也可以看到,被看作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壓艙石”——工薪收入出現了“壓不住、跑不動”的特征。
“疫情早晚會過去,我們有必要區分問題的短期性和長期性。”鄒靜嫻說,一些短期問題盡管當前很嚴峻,但只要疫情逐漸得以控制,它就能夠被較好解決。如減少接觸和縮短社交半徑帶來的消費疲弱,預計隨著疫情防控更加精細化,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就會較好解決。相比之下,更需要關注的是一些長期問題。如收入和信心的問題,中小企業的退出和自動化替代等。
報告認為,提高疫情防控精準性、暢通經濟循環是提振消費的重中之重,而根本在于收入和預期的改善,建議各部門應盡快出臺有針對性的行業政策,用好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消費券的拉動作用。
“可以出臺一系列‘以工代賑’的項目,以及部分標志性大項目以提升就業及市場預期。”鄒靜嫻說,在這個時點,各部門應盡快出臺有針對性的行業政策,如更多推行綠色智能家電以舊換新補貼、進一步降低上網資費等。宏觀政策方面,貨幣政策應通過保持市場流動性處于合理充裕水平予以協調配合,財政政策可進一步研究發揮消費券的撬動作用。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