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擴內需:亟需政策保障疊加消費支持
2022-11-27 中國質量萬里行 13704次
11月26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年度論壇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建議,面對經濟長期的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導致持續的供給損失,可通過政策保障疊加上消費支持,以提振經濟增速。
劉元春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成為當前經濟運行的核心矛盾、關鍵問題。導致需求端不足的原因:一是受疫情影響;二是國際格局的劇變特別是俄烏沖突導致未來各種地緣政治風險全面向經濟風險轉移;三是全球經濟停滯的新、舊系統性問題。
數據表明,2022年我國消費投資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出現了持續的加速下降,比如投資增速從一季度12.2%下降到目前的5.8%;消費增速從8月份的正增長5.4%回落到10月份的-0.5%;CPI從2.8%下降到現在的2.1%,核心CPI從1%下降到現在的0.6%;PPI從一季度的高點6.1%下降到現在的-0.3%。因此,價格參數是我們各類數據最真實的參數,這種變化極具反映了目前有效需求持續下降的態勢,特別是內需持續下降的態勢。從10月份消費出現了負增長情況看,甚至很多人認為,消費下降較投資下降更快。因此,全面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成為經濟界關注的重點,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分歧。
劉元春指出,分歧表現在擴內需的實施路徑上到底是以擴消費為主體還是以擴投資為主體?擴消費為主體是以結構性的消費擴張為主體,還是以總量型的擴張消費為主體,也就是普遍地進行補貼普遍地發放消費券來擴大內需。另一個分歧是擴投資,擴投資的核心是繼續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大國有企業的投資,還是我們必須要在房地產投資上做文章,特別是在市場型的房地產投資和對中小企業的投資方面做文章。這里面我們所看到的,一是大結構,投資與消費;二是一些小結構。
怎么來認識這個問題?劉元春認為,因為目前提出擴消費這樣的舉措不是一年兩年,實際這幾年都在提,進行全面的擴消費,因為擴消費的確具有很好的拉動效應;同時與投資不一樣,它可能在債務率后期的產能問題上面具有它的優勢。因此,很多人認為,我們目前是產能過剩,過度依賴于短期投資的擴張,必定導致中期供求的這種失衡。所以,很多人提出,投資目前已經趨于飽和,不應過度地進行加碼。同時,在消費政策端沒有相應的政策工具,沒有相應的實施主體,很有可能在疫情沖擊下,即使居民收入有所提升,但由于經濟秩序、社會秩序的這種混亂,特別是人流、物流的這種隔離導致消費擴張政策不能夠達到擴消費的作用,反而會帶來未來一系列的扭曲。
“因此,我們需要投資政策來配合擴大消費”。劉元春強調,在消費、投資上面要找準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的消費投資相融的項目。同時,針對消費目前出現的一些新短板、投資理念的短板和投資的長板設計相應的方案,這些方案當然都需要很重要的一些大前提,解除目前所面臨的外部硬約束。
如何定位2023年消費與投資政策?梳理比較投資、消費政策的短板就會看到,目前投資不振不是總量性的,而是結構性的,特別是在一攬子穩增長舉措下,我們的投資在第二產業,如高新技術及相關的創新行業上,整個增長速度都不錯,但在第三產業、房地產業、中小企業的投資增長都是負數。
比如汽車制造投資同比增長12.8%,專項設備投資增長13.4%,通用設備增長14.6%,化工制造增長20.4%,整個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1%。但在房地產投資1-10月份是-8.0%的增長速度;在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投資1-8月份增速只有1.6%,第三產業比如娛樂、餐飲、旅游行業等的投資大幅度下降,很多是負增長。
對消費而言,一是總量收縮太快,二是結構性發生了變化。目前消費下降密切相關聯的行業:第一是家具行業,目前同比增長-8.2%;第二是建筑裝修行業,全年同比增長-5.3%,10月份-8.7%。最新值得關注的變化是,金銀珠寶從前期的正增長到三季度、四季度出現負增長,10月份負增長2.6%,這說明消費預期是在進一步惡化;第三是耐用品和家電,今年1-10月份增速是-0.8%,10月份是-14.1%。因此,對于消費而言,的確要實施總量性的政策,同時還要在一些特殊結構進行發力。
采取什么樣的政策來擴大消費?劉元春也給出了一些建議。
一是在消費啟動上面,必須要考慮與投資資金的這種分配,過低的投資也是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投資不足,一定會帶來就業的問題。就業的問題一定會帶來消費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在消費和投資之間尋找到消費、投資相融,投資促進這樣的項目來進行實施。比如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資,就是一個消費投資相融的一個項目,也就是提升政策性房地產投資緩和市場房地產投資下降的態勢,同時借鑒新能源汽車消費的補貼政策,加大對裝修、家具、耐用設備的購置補貼消費政策,從而拉動消費。比如,建立大學生基金,啟動專項“以工代賑”等工程;再比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的消費,以及拉動城市消費增長的公務、會議、培訓等消費,都是消費回升很重要的途徑。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