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貨翻車、信息泄露、物流隱患等問題頻出 電商平臺應依法誠信經營
2022-11-28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雙11”已完美謝幕,“雙12”又接踵而來!吨袊|量萬里行》分析了近幾年網絡消費投訴集中的熱點,呼吁電商平臺依法誠信經營,共同營造健康有序的消費環境。
帶貨翻車:應把好商品質量關
自直播經濟興起后“帶貨翻車”并不少見,前有頭部主播號稱“不粘鍋”卻粘鍋,后有機構鑒定某明星直播間白泥為假貨等。“帶貨翻車”所影響的不僅是主播個人名譽,更是消費者的利益。正如人民網評“三天兩頭翻車的結果必是人設翻車,從名利雙收走向涼涼。”
有專家認為,網絡購物節如果想要進一步取得突破,或許把套路簡單化、反套路而行,給消費者帶來更直接的優惠,效果會好一些。對此,相關平臺與電商公司應做好規劃,把好商品質量關、打造良好主播形象,避免出現數據造假、假貨真賣等現象。
信息泄漏:數據背后的“二道販子”
網絡購物節期間因下單、快遞激增,是隱私問題的高發期。有媒體曾報道,黑產團伙收集網購信息和快遞面單打包轉賣,不法分子買來隱私數據后分門別類,用于炮制“快遞丟件”或“網購退賠”騙局,這些信息其中含有姓名、電話號碼,甚至包含具體地址。央視也曾曝光大批快遞單被偷拍偷賣現象。
日光之下無新事,個人隱私問題早有關注。早在2017年快遞隱私面單就已進入快遞行業,盡管有不少公司推出了隱私面單,但在實際操作中隱藏消費者信息的面單并非標配。相關方面應加強監管,持續推進隱私面單、虛擬號碼等個人信息去標識化技術落地執行,保障消費者隱私安全。
平臺孤島:“拆高墻”互通互聯呼聲高
網絡購物節期間,各大平臺之間的互通問題成為新話題。譬如“某平臺不能使用支付寶付款”“微信屏蔽部分鏈接”等限制引發消費者不滿。平臺的互通與互聯是影響消費者體驗感的重要因素。部分平臺之間由于商業利益等因素限制用戶訪問,一方面影響用戶體驗,拉低平臺好感度,一方面也不利于良性競爭。
近年來,已有不少企業積極推進支付服務互通互聯,如支付寶向云閃付開放線上場景、支付寶上線微信轉賬等。平臺“拆高墻”“破孤島”一方面需要企業形成良好競爭意識,積極尋求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有關部門加以規制,逐步實現平臺的互通互聯。
物流隱憂:“快”還是“穩”引熱議
網絡購物節期間,物流市場升溫,物流壓力提升使得物流效率的不確定性增加。據媒體報道,在服務價格下調的情況下,提供的物流服務質量很難保證,出現了拖延派送,或者將包裹被暖氣井、電井箱、門口地墊等簽收的現象。
應對這種現象,一方面,電商公司應做好事前預案,增設客服人力投放,與消費者提前溝通,避免影響消費者權益,同時也避免投訴帶來的聲譽問題;一方面,物流公司加大物流投入、優化派送路徑,減少“爆倉”帶來的壓力堆積,也減少對消費者權益的影響。
套路營銷:先降后漲成焦點
網絡購物節期間,各大電商平臺紛紛發力,甚至提前半個月就開啟預售等活動,并選取頭部主播大力宣傳。但在這場狂歡拉鋸戰中,宣傳手段越發高明、游戲規則越發復雜,消費者被“拼團”“湊單”“滿減”所包圍。一方面為消費者帶來優惠,一方面也隱藏著虛假宣傳的套路。
近期,電商平臺“先漲價后降價”“套路拼單”等聲音不絕于耳。電商要想真正與消費者建立良性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理當推動規則透明化,禁止“虛假打折”“虛擬中獎”等套路行為。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