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品牌周|發展新質生產力 重塑中國能源產業品牌價值
2024-05-13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5月9日,在“510中國品牌日•能源產業品牌宣傳周暨能源產業品牌建設年會(2024)”(以下簡稱“2024能源品牌周”)舉辦的“發展新質生產力將重塑中國能源產業品牌價值”專題會上,能源品牌領域專家及能源企業代表,圍繞新質生產力如何提升能源產業品牌價值等行業熱點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國家能源集團巡視組副組長、央企品牌戰略專家李永生,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金融總監邱艾松,中氫新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氫新能”)董事長周明強,陽光電源中國區解決方案副總經理李燦林,中國能源研究會品牌分會常務副主任周志明,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產業品牌研究與發展分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牟思南,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政務品牌傳播中心主任宮月晴,上海林海生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林海雙碳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建華,中國經濟出版社融合出版總監楊瑩等專家和嘉賓就能源產業品牌建設、氫能產業品牌價值、光伏產業品牌塑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專題會由國合洲際能源研究院院長王進主持。
專題會上,《中國能源產業品牌建設分析報告》作為能源產業成果之一,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產業品牌研究與發展分會和中國經濟出版社聯合發布,旨在深入剖析中國能源產業品牌建設的現狀、挑戰和發展趨勢。本書作者代表牟思南介紹,《中國能源產業品牌建設分析報告》的編寫與發布,標志著我們在能源產業品牌建設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本書基于大量案例研究,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對于能源企業強化品牌建設意識、優化品牌建設措施,推動我國建設能源強國、品牌強國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她說。
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已經成為能源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李永生表示,新質生產力正不斷為高質量發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現在,不僅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佳時期,也是重塑中國能源企業品牌價值的最佳時期。他認為,新質生產力賦能能源品牌建設,將會帶來“三個增加”和“五個延展”。同時,品牌建設還可以作為新質生產力新與質的倍增器。
氫能產業作為新能源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正逐漸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氫能產業的品牌價值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力上,更在于其對環境、社會和經濟的深遠影響。周明強表示,自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后,我國氫能產業熱度攀升,發展進入快車道。為推動氫能在交通領域的快速落地,實現低碳、低成本、商業化應用,中氫新能針對氫能兩輪車、三輪、低速車和專用車,推出了“城市氫能運營服務策略”,并在城市中布設制氫、加氫、儲氫、用氫網點,打通城市氫能小循環,以市場為抓手拉動產業鏈條大循環。
儲能技術作為能源應用中的關鍵環節,對于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李燦林介紹,行業數據顯示,預計2024年全球工商業儲能裝機15GWh,增長85%。隨著中國峰谷價差拉大、系統成本下跌等因素作用,我國今年工商業儲能市場裝機量有望增長至9GWh,占全球市場容量60%。隨著未來系統成本及施工成本的進一步降低,越來越多的地區將具備投資價值,工商儲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光伏產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政策調整、市場競爭加劇以及技術創新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在“寒冬期”中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邱艾松認為,光伏行業兼具周期性與成長性。過去20年,受政策影響需求、技術迭代、供應鏈擴產周期時間不匹配等影響,光伏行業呈現出產業鏈價格、產能及盈利呈周期性規律波動。他預測,隨著P型電池平均轉換效率接近24.5%理論轉化效率的極限,新一輪的光伏電池技術迭代拉開序幕。
當前,我國能源產業正在走向國際市場,面臨著品牌國際傳播、國際市場對中國能源品牌認知度等問題。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宮月晴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能源品牌的國際傳播是中國品牌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開辟國際市場的必然要求,也是傳播中國形象的有效路徑。中國能源企業要講好“中國故事”,她給出三點建議:一是要重視官網傳播體系建構路徑;二是要借力本地公司提升傳播效率;三是要推動旗艦項目活化品牌故事。
王進在總結發言中表示,我國優秀的能源企業往往技術領先,但是技術做得很強并不一定品牌影響力強。能源行業龍頭企業作為行業領導者,一方面要聚焦聚力聚勢,把產品做精做透,把綠色能源勘探開發設計建設運營的每個環節做到精品,在全球就有較強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企業必須加強品牌建設,與當地政府、行業協會、社區、媒體等做好溝通互動,講好能源企業的故事,講好中國能源產業故事,為助力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全球綠色轉型作出貢獻。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