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品牌周|左躍:搭好ESG治理架構鑄就抗風險“護城河”
2024-05-13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5月9日,“510中國品牌日•能源產業品牌宣傳周暨能源產業品牌建設年會(2024)”(以下簡稱“2024能源品牌周”)在北京舉辦“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的合規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專題會。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公眾溝通與危機處理專家左躍表示:“當今世界,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已經成為現代企業不可或缺的戰略考量,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將ESG理念融入企業合規管理中,不僅有助于提高企業的合規管理形象,還能降低潛在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
厘清ESG、CSR和SDGs的內涵
“我們首先厘清ESG、CSR與SDGs三個單詞的概念。ESG(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即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企業社會責任;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即指可持續發展。”左躍指出,“當把三者放到一起比較時,我們看到:可持續發展(SDG)往往與企業的愿景、戰略、規劃關聯性較大,是對企業長期發展的預期和判斷。社會責任(CSR)往往涉及企業具體的管理行為,關注企業具體的履責方法和措施。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是最大化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環境社會治理(ESG)與資本市場的關系更為密切,對于投資者來說這是一種新型投資策略,對被投企業來說,要重視環境、社會方面的合規管理,及其相關的風險識別和管控。”
左躍表示,傳統投資主要考察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等財務指標,用財務數據的“標尺”測量企業的好壞;ESG投資在傳統方法基礎上進一步度量了企業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維度的非財務指標,一方面呼吁企業在謀求商業利益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使投資者通過多維度、全方位評估企業成為可能。同時,ESG進入企業,不但可以預防企業因非財務因素導致的“黑天鵝”事件,保證較低的投資風險。對于在ESG方面表現良好的企業,從長期來看,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回報。
搭建清晰明確的ESG治理架構
在左躍看來,企業應當搭建清晰明確的ESG治理架構。ESG治理是企業重要議題,涉及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多個方面。企業需要建立清晰、明確的ESG治理架構,確保各部門協同配合,并納入最高管理層決策。
同時,根據國際標準和指引,企業需披露ESG治理架構,完善ESG治理職責及運行機制,將ESG相關發展目標、行動計劃納入企業ESG委員會監督管理范疇。企業定期召開委員會全體會議,了解最新ESG發展趨勢的同時,有效識別ESG風險與機制,為公司系統推進ESG管理加大監管力度。
要以風險為底線,將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用于解決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相關風險,以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ESG風險所在,并有效地管理和披露風險。
左躍介紹說,全國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COSO)正式發布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對2010年以來港股市值大于500億港元的權重股單日跌幅超10%的“黑天鵝”事件進行統計,在全部79次因公司內部原因導致的“大跌”中,非財務因素占比超過一半,且因非財務因素導致“大跌”后,公司短期內很難跑贏大盤。
“對于這些識別出的具有實質性的重點議題,指標化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具體來講,就是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厘清哪些法規、標準、原則需要遵守,將相關要求轉化為指標,并且要盡可能量化表達,要考慮這些數據對于投資者判斷企業風險及價值創造能力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操作,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以前沒有關注到的信息,進而有針對性地做出新的工作安排和要求。”左躍建議,企業以產品創新為突破口,開發一些環境友好的產品。
左躍以帝斯曼生態效益項目為例介紹說,在整個生命周期之內,“生態+”解決方案具有更優的性能和更小的生態足跡,“生態+”解決方案創造的生態效益可以體現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任何階段,包括從原材料、生產到使用或重新使用,乃至最終處置,都能創造生態效益。
以責任三層次為原則應對詢問
面對投資者的不同問題或者說要求,左躍建議企業以“責任三層次”為原則,選定適宜的應對措施。
首先,如果投資者的問題是關于法律底線或運營所在地公序良俗的要求,有可能對企業財務或聲譽造成影響的實際風險,這就涉及合規風險問題,企業需要即刻整改。
其次,如果投資者質詢事項會對企業現在或未來的發展構成重大影響,那么企業現在就需要介入,設立改進目標與風控界限,需要長期管控。在這種情形下,投資者實際是從外部視角對企業運營進行了一次診斷。
最后,如果投資者指出的問題極具有前瞻性,可能隨著時代變化,成為企業未來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企業可以精細識別風險層級和緊迫度,針對不同風險開展不同層級的管理舉措,甚至可以轉化為企業取得未來市場競爭優勢的新興機遇。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