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品牌周|黃驊港務總經理潘攀: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黃驊港高質量發展
2024-05-14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5月7日,在“510中國品牌日•能源產業品牌宣傳周暨能源產業品牌建設年會(2024)”(以下簡稱“2024能源品牌周”)舉辦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專題會上,能源品牌領域專家及能源企業代表圍繞能源行業新質生產力展開深入探討。
國能黃驊港務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潘攀圍繞“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黃驊港快速高質量發展”作演講。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的重要使命。潘攀介紹,黃驊港作為我國北方的重要港口之一,近年來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自1997年黃驊港工程開工以來,黃驊港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如今,黃驊港已經成為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出海通道,年煤炭下水量連續四年保持在2億噸水平,躍居中國能源大港行列。黃驊港的發展不僅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我國北方地區乃至全國的能源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
“綠色、低碳、智慧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和底蘊,新質生產力是綠色、低碳、智慧生產力。黃驊港將向‘新’而行,以‘質’致遠。”潘攀表示,綠色發展要敢為人先抓環保。綠色發展是解決港口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黃驊港務公司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優化調整產業布局,以原創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模式、新動能,培育港口綠色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是高起點謀劃,瞄準煤塵治理難題,多領域融合,打出抑塵、降塵、集塵“組合拳”,實現了黃驊港堆場作業實現煤粉塵超低排放、場界總懸浮顆粒物濃度低于國家標準規定的場界濃度達標限值的十分之一、煤炭粉塵排放量核算方法和降塵抑塵措施納入國家《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碼頭)》、較之前減免環保稅費近1億元;二是高標準定位,聚焦煤污水治理瓶頸,全區域統籌,打出汲水、儲水、用水“連環招”,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港區污水高效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黃驊港每年回收利用壓艙水、雨水、中水等低價值水源約416萬立方米,相當于5萬戶居民一年用水量,直接節省用水成本近2000萬元。
潘攀介紹,黃驊港一直以“綠色”為底,“碳”尋發展新路徑。黃驊港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瞄準國家“雙碳”目標,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領域全過程,不斷加快世界一流綠色智慧港口建設,積極優化調整能源結構,著力構建綠色低碳能源體系,加快推動港口發展綠色低碳轉型。一是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岸電建設,“電”亮港口新發展,先后投入1.21億元,率先在全國完成覆蓋21個泊位的高低壓岸電系統,實現了碼頭岸電覆蓋率100%,其中僅2023年全年岸電接駁大型散貨船舶1050艘次,使用電量400萬度,減少碳排放2800噸;二是以能源轉型為抓手,深入踐行國家“雙碳”戰略,黃驊港利用港區內21座建筑物屋面、3座儲水池頂部、景觀湖局部以及部分空地布置光伏發電系統,實現新能源在煤港應用零的突破,為綠色港口建設增添新動力;三是錨定“雙碳”目標,全面開啟港作拖輪純電動時代。為了解決傳統拖輪含油污染物多、有害廢氣排放量大、噪聲高等問題,黃驊港對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全力推進新能源拖輪建設,并預計2026年正式交船使用;四是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海岸花園式港口”,目前已累計投入近2億元,積極探索鹽堿地綠化新路子,通過更換種植土、抬高地面、控制返堿和選擇抗鹽堿植物等措施,形成180萬平方米的綠色景觀,建成高質量蔬菜大棚4座。如今的黃驊港,不僅成為渤海灣畔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更是滄州乃至整個煤炭港口界的一張“國字號”生態名片。
潘攀認為,數字化賦能是助推智慧港口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黃驊港務公司堅持“服務國家、引領行業、支撐企業”的科技創新原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行業發展重大問題,強化科技創新戰略布局與頂層設計,加快煤港的數字化、無人化、智能化改造升級進程,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以數字化賦能產業創新,全面推動智慧港口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說,黃驊港務公司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做好科技創新的戰略布局與頂層設計;堅持設備自動化,推動發展提速提效提質;堅持生產智能化,提高生產鏈效率;堅持環境智慧化,將智能融入生態建設;堅持輸出智慧密碼,打通科技創新成果行業內復制推廣路徑。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