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機產業躋身世界前列!劉兆彬:建議抓緊制定有機強國戰略
2024-10-11 新華社 點擊:次
中國有機農業近年來持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市場監管總局最新發布的《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與有機產業發展(2024)》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有機農地總面積維持在400萬公頃以上,為全球第四大有機農業種植國。2023年我國有機產品銷售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上升為全球第三大有機消費市場。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還面臨成本高昂、生產消費不平衡、市場秩序不規范等諸多問題。有機消費市場方面,也存在有機食品人均消費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有機食品市場全球份額偏低等諸多挑戰。
近期,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原會長劉兆彬接受瞭望智庫訪談,就發展有機農業的問題與挑戰、機遇與路徑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發展有機農業面對諸多挑戰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與行動,有機農業的發展浪潮也隨即到來。《2024年世界有機農業概況與趨勢預測》顯示,截至2022年,全球有188個國家開展了有機農業,共有9600多萬公頃有機農業用地、450萬農民參與其中。
中國也是有機農業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開啟對有機農業的探索之路。2004年,中國統一的有機產品認證制度體系正式建立,有機農產品的規范化、規模化發展開始起步。截至2023年,中國有機標志發放數量逐年增加首次達到50.6億枚。在有機產品銷售額估值方面,2023年中國有機產品銷售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16億元。
成績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與世界水平相比,我國有機農業發展還有一定差距。劉兆彬認為,我國有機農業發展時間短,在制度、技術、市場、組織化等方面還面臨許多挑戰。
第一,有機農業產量低。有機農業要求不使用化學合成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和基因改造等手段,一般情況下,這些要求會導致農業產量降低30%。劉兆彬說,這意味著在生產環節從業者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成本。
第二,有機產品成本高,價格貴。劉兆彬觀察到,以大米為例,一般大米一斤3.5元左右,而有機大米的價格是普通大米的10倍甚至20倍,甚至一款有機大米的價格高達100多元一斤。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顯然價格過高。
第三,有機農業受自然災害影響大。劉兆彬認為,在不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下,有機農業受到的影響更大,風險更高。目前,我國相關有機農業技術水平有限,仍面臨著病蟲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種選育、產品質量等諸多難題,存在不少技術瓶頸。
第四,有機農業市場秩序不規范。當前我國有機農業市場秩序混亂,假冒偽劣產品較多。以典型的有機五常大米為例,劉兆彬說,市場上有一個說法認為,現在五常大米總量約為70萬噸,而市場上流通的“五常大米”總量大概有700萬噸。有機農業生產過程的不透明,使得消費者對國內有機食品缺乏足夠的消費信心。
制定有機戰略,助力綠色發展
要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新型有機農業是一條重要路徑。
在劉兆彬看來,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保障人體健康;可以從源頭上減輕環境污染,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實現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重構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現代化、生態現代化;使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劉兆彬認為,我國應該抓緊研究制定有機強國戰略,力爭到2030年有機用地面積達到10%,2035年達到20%,2050年達到50%。與此同時,在農業、林業、牧業、漁業、中藥材、生產性服務業、食品加工業、寵物業等重點產業,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城鄉一體化有機發展,經濟、社會、生態、科技、全球化協同發展。
具體而言,一是把有機強國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二是專門立法,完善標準化體系、認證體系、執法體系;三是加強政府推動,加大支持力度;四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把新型有機農業建設成技術密集型創新產業;五是完善有機產業鏈、價值鏈、服務鏈、生態鏈,提升組織化、專業化程度;六是實施有機農業、有機產業、有機產品的品牌戰略;七是抓好人才隊伍建設。
“把發展有機農業作為國家戰略,才能真正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劉兆彬說。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