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平替”成為當下年輕人的消費選擇
2024-11-04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當下,不少年輕人的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改變,不再過于追求品牌的高溢價,盡可能直接找到有保障的源頭代工廠,買到真正的平替好物,擺脫消費主義陷阱,這或許是年輕人選擇平替消費方式的意義所在。
這兩年,無LOGO化的服裝潮流開始興起,牌子變得不再那么具有象征意義。“買對”比“買貴”更讓消費者有滿足感。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于在同等價格下尋找最優品質,在同等品質下挖掘最優價格。針對這個現象,網上甚至出現了這樣一種說法:找到平替品不再是一種羞恥的方式,而是一種資源整合的能力。
年輕人為何愛買“平替”?
《2024年中消費趨勢觀察報告》顯示,在產品質量和功能差異不大的情況下,57.2%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平替商品。這一比例在90后、00后等年輕群體中尤為突出。以平替白牌為代表的新消費觀念,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市場競爭。
在過去,品牌競爭主要體現在看得見的對手之間,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而現在,在消費產業帶上,部分通常沒有顯著的品牌標識,但質量尚可且性價比高,甚至有些不遜于知名品牌的白牌產品。隨著電商平臺,如1688平臺和拼多多的推廣,受到了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諸如來自河南許昌的假發、廣州的服飾箱包、河北河南的寵物食品等,這些產品通常源自特定的生產區域,借助產業鏈的優勢以及直播電商等銷售渠道,憑借其高性價比和滿足基本需求的特點,逐漸成為市場上的新寵。
在廣義上,白牌往往與山寨、雜牌、高仿等概念混淆;而在狹義上,白牌則以渠道品牌的概念存在,例如山姆、胖東來超市內的自有品牌。這些白牌以游擊隊的形式散布在各種渠道的細分市場中,用低價敘事“卷”著品牌,甚至創造了一定的消費趨勢。
一般來說,“平替”有兩種替代方式:一種是功能相同品牌不同,另一種是不同名字的同樣東西。這兩種的共同特征就是,性價比更高。此外,都是年輕人越來越熱愛的“平替”方式。
有分析認為,“平替”能夠流行的兩個重要原因:國貨的崛起和對消費的祛魅。國貨質量的提升和國潮審美的流行,讓國貨從“平替”成為“品替”;對消費的祛魅,讓年輕人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再被消費主義所惑,轉而回歸物品本身。
1688平臺發布的《平替消費報告》顯示,年輕人的平替消費呈現“產地消費、參數消費、成分/材質消費、功能消費”四大特點。在1688平臺上,如漢服、穿戴甲、帆布袋、洞洞鞋、香薰等品類已成為日均搜索最多的平替商品。
1688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1688已有超過100萬個源頭廠商,其中超過六成是工廠;有超6500萬的小B買家(以主播、達人、“團長”為代表的新興買家群體),他們大部分是一、二線城市的95后和00后,女性居多,活躍在內容平臺和社交平臺,做內容電商和社交電商,有的也在線下開店,以社群為主要運營模式;1688平臺的用戶與小紅書的用戶高度重合,重點人群是大學生、寶媽和新銳白領;該平臺的年交易額已超過8000億元。
重新認識“平替”的意義
平替消費誕生之初,不少學者認為這一現象是經濟下行、消費降級的被動調整:“經濟走勢的發展迫使消費者為了追求低價,不得不犧牲自身對品質的要求。”
不過,簡單將平替消費作為消費降級的被動結果,甚至將二者直接劃等號,認知都過于流于淺表。平替消費之所以能夠在年輕人中間蔚然成風,固然離不開大環境的影響,但究其根本,還是新時代消費理念的深層次更迭。
一方面,價格并不是衡量消費升級與降級的唯一指標:追逐高端大牌不完全代表消費升級,摒棄品牌溢價也不等同于消費降級;另一方面,平替消費也不是捂緊口袋一毛不拔,也沒有“只買便宜的,不買對的”,平替消費更像是一種價格、品質、生活理念的平衡。
這種消費趨勢也預示著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的變化,在經濟壓力和生活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消費者更傾向于尋找那些能提供高性價比和質量保證的產品,而不是僅僅追求品牌效應。
在追求“平替”的過程中,消費者變得更加謹慎和挑剔,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去全渠道比價,去尋求那些真正的優惠。不管是在年輕人中,還是在中高收入人群中,都非常普遍。但是這個過程并不簡單,消費者需要在不同的平臺之間進行切換,去關注那些購物節的價格波動,去搜索產品關鍵字,去比較線上與線下的價格差異。
有人說,找“平替”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這也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也誕生了一些諸如“省流版”的導購筆記火爆,和對平臺復雜多變的促銷及頻繁發起的購物節的大面積吐槽,和對EDLP(天天低價)這樣絕對低價的渠道的偏好。
在尋找平替、探索“省錢秘籍”甚至是踩雷的過程中,年輕人不再僅僅被動接受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而是主動參與到消費決策的“優化”中,每個人都在找尋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真正實現省錢與品質的和諧共存。
所以,當年輕人逐漸成長為理性的策略型消費者時,他們已開始用“平替”思維,改造具體的消費決策。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