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博:信息化技術支撐鄉村振興
2024-12-19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日前,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的首屆息縣鄉村振興學術交流會上,中國農業大學高秉博教授介紹了河南省息縣數字農業“駕駛艙”系統平臺建設進展情況。高秉博指出,河南息縣數字農業“駕駛艙”平臺建設實踐旨在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支撐耕地保護及鄉村振興。
高秉博教授在會上介紹“駕駛艙”系統平臺建設進展情況
時空大數據的科學決策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高秉博教授介紹,針對息縣鄉村振興工作,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團隊2024年以農業種植布局優化為目標,開展了息縣時空大數據資源體系構建、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和農業種植布局優化工作,研發了河南省息縣數字農業“駕駛艙”系統平臺。
高秉博表示,建設該平臺的初衷是以息縣為“樣本”,通過集成GIS數據、遙感數據、氣象信息等各類型數據,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和人工智能模型,探索建立數字農業的智慧平臺,在實踐應用中為政府相關部門、農業管理者提供精準的農業決策支持。
在息縣各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駕駛艙”系統平臺建設團隊歷時近一年,通過充分調研和資料收集,基本完成了平臺一期的建設工作。這些工作包括:
——設計了息縣農業時空數據資源體系,收集整理了息縣行政區劃、道路交通、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土壤類型與屬性、氣象與災害、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農業時空數據;
——結合遙感技術與機器學習方法,制作了全縣1985-2020年的30米空間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變化圖,分析了35年中各類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
——采用“數據+知識”雙驅動地塊級作物精細制圖方法,監測并制作了息縣2018-2023年的10米空間分辨率的逐季生長作物種植分布圖,摸清了種植作物的分布格局和輪作模式,將“遙感”的土地利用和作物分布結果數據納入息縣農業時空數據資源體系統一管理。
——基于息縣農業時空數據資源體系、息縣農業種植與產業現狀調研、作物模型等,開展了息縣主要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適宜性評價,并以此為基礎,在耕地自然資源本地條件和耕地利用政策雙重約束下,開展了以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為目標的息縣農業種植布局優化,初步制定了息縣耕地種植規劃。
結果表明,35年間,息縣建設用地面積增幅較大,但耕地面積減少并不顯著。建設用地擴張的主要區域為縣城周邊及其與鄉鎮的連接區域、道路沿線、產業園區等。新增建設用地由原有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開發而來。
高秉博介紹,平臺一期重點實現了息縣農業種植基礎數據整合與治理、GIS服務標準化、空間數據統計分析、可視化等功能,主要包括首頁、基礎數據治理、耕地質量數據分析、土地覆被數據分析、作物分布數據分析和種植規劃等六大模塊。平臺通過遙感影像和大數據分析,能夠生成長時序土地覆被變化圖,監測土地利用變化趨勢,為土地資源管理和耕作模式優化提供依據。同時,平臺根據遙感數據與區域作物分布信息,生成作物種植分類圖,幫助農業生產者了解不同作物的分布狀況,以便進行區域化種植規劃。
高秉博強調,該平臺的研制推動了息縣農業數字化轉型,提升了農業管理的精準性和科學性,為地方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平臺的智能決策功能也為政府和農業企業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推動了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和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下一步,中國農業大學“駕駛艙”系統平臺建設團隊將在平臺一期建設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摸清息縣農業“田間地頭”的底數基數,豐富數據,科學分析,力爭通過二到三年的努力,把“駕駛艙”系統平臺建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數字農業的“息縣模式”。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