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霞:中國農業大學云南鄉村建設實踐經驗分享
2024-12-19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推動區域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日前,首屆“息縣鄉村振興學術交流會”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成功舉辦。本次大會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以“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為主題,聚焦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耕地保護及鄉村振興等核心議題,旨在探索鄉村振興的新機遇與新路徑。會上,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秘書長唐麗霞教授分享了學校在云南鄉村建設的實踐經驗。中國農業大學在鄉村振興領域持續發力,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及其團隊已在云南、重慶、廣東和海南等地建立了44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其中31個已投入運營,13個正在建設中。特別是在云南省,中國農業大學已在昆明、昭通、曲靖、臨滄、怒江等地建立了35個示范村,28個已完成核心區建設并投入運營。
唐麗霞介紹中國農業大學云南鄉村建設實踐案例
會上介紹了中國農業大學在云南不同類型鄉村的建設實踐案例。其中,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伴鎮瑤族村寨“河邊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實驗”通過發展新業態產業,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還形成了復合型農業產業,實現了農戶收入的持續增長。“昆明市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實驗”則以“三力融合”機制為核心,探索將城市動能引入鄉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此外,“昭通脫貧致富示范區先導工程”“臨滄小農發展驅動鄉村振興實驗”“怒江農文旅融合推進鄉村振興實驗”“曲靖城鄉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區”等實踐案例也各具特色,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云南鄉村建設實踐中,中國農業大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四個結合”與“四大機制”構成了其核心策略。通過人居環境整治、新業態的培育、閑置宅基地資源的激活以及鄉村與城鄉的融合發展,“四個結合”全面推動了中國農村地區的振興進程。在此過程中,強調農民是鄉村振興的決策、建設、經營和受益主體,建立了服務保障的組織機制、建設機制、經營機制和受益機制,即“四大機制”。在業態打造方面,學校注重培育現代性業態,打造服務型設施和進行村莊微景觀改造,以提升鄉村品質和人居環境。這些寶貴的經驗不僅為云南省的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的鄉村振興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與啟示。
未來,中國農業大學將加強與各方的交流合作,繼續深耕鄉村振興領域,共同探索鄉村振興的新模式、新路徑,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