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合滿:踐行保護性農業 助力淮河流域鄉村振興
2024-12-19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耕地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基礎,其質量狀況直接決定著糧食生產能力,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可持續發展,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推進嚴守耕地紅線、提升耕地質量、保護耕地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質量提升策略。
日前,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息縣鄉村振興學術交流會在河南省息縣召開。大會圍繞“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這一主題,探討耕地的可持續利用與鄉村振興的新模式。信陽農林學院劉合滿教授在會上作“保護性耕作在息縣的實踐”的主題報告。
劉合滿教授在會上作主題報告
息縣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的核心區和淮河流域的上游,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土壤結構優越,在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和淮河流域生態健康方面理應發揮示范性作用。
劉合滿表示,以中國農業大學與息縣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淮河鄉村振興研究院”為契機,在息縣開展保護性農業的實踐,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囑托,以及《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等部署要求的具體體現。
劉合滿介紹,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升農業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是時代賦予農業科研工作者的職責。保護性農業以土壤連續的最小機械擾動、長期的生物覆蓋和作物品種多樣化為基本特征,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保護性耕作是保護性農業的主要技術路徑,發展保護性農業的主要背景,一是農作物秸稈的不合理利用可能成為農業生產的負債;二是大型農機的連續多次耕作擾動,對土壤的壓實和結構的破壞,導致土壤侵蝕和綜合質量下降;三是農業機械投入的增加,使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下降,加劇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四是農業勞動者結構的改變。這些因素驅動著農業生產必須向輕、簡化方向發展,保護性耕作可以實現機械一次進地完成施肥和播種,大大降低農業的投入,并增強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
劉合滿指出,在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保國教授的指導下,與淮河鄉村振興研究院、息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將保護性耕作為核心的“梨樹模式”應用在息縣,構建了水稻-小麥,玉米-小麥輪作體系小麥免耕播種的試驗示范基地,打造淮河流域保護性耕作農業模式。將傳統農業耕作中的撒肥、滅茬、旋耕、耙平、播種等環節,縮減為播種施肥一次完成,取得良好的收益。實踐表明,保護性耕作有效降低土壤溫度變幅、促進作物根系發育、提高作物生命力、并顯著提高作物產量。2023年的研究結果表明,保護性耕作使小麥產量較傳統耕作提高20%以上,減少農業耕作投入100元左右,已實現每畝“雙百”的目標。
劉合滿介紹,當地糧食種植戶對于保護性耕作從“不看好、不認可”到保護性耕作觀摩會上的“真是好”的轉變,當地有種糧大戶表示也要采用保護性耕作,說明這種經濟、生態的模式正在被大家認可和采用。保護性耕作對于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助力“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劉合滿表示,下一步,將在前期實踐結果的基礎上,持續開展淮河流域保護性農業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并對保護性耕作改土提效的效果和關鍵機制進行系統研究,強化關鍵技術的集成和推廣,促進淮河流域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