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文聚:土地科技創新托起鄉村振興
2024-12-19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助力區域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日前,首屆“息縣鄉村振興學術交流會”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成功召開。大會以“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為主題,聚焦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耕地保護及鄉村振興等核心議題,探討鄉村振興的新機遇與新路徑。自然資源部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自然資源部土地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鄖文聚在會上作了題為《土地科技創新托起鄉村振興》的報告,深入剖析了耕地紅線的保護策略、糧食安全與生態平衡的雙贏挑戰,以及實現鄉村振興的多維路徑,指出了技術驅動與法治保障的未來發展方向。
鄖文聚作《土地科技創新托起鄉村振興》主題報告
保護耕地紅線:生態文明建設的底線
當前,我國的農村人口與鄉村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而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成為諸多挑戰中亟需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耕地紅線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不拆不建肯定沒有出路”,但關鍵在于如何科學規劃與實施。
鄖文聚曾組織了一次關于“耕地紅線是否該守”的大學生辯論賽,結果顯示保護耕地紅線的重要性在實踐與理論研究中并未得到大學生們的一致認可,甚至認為保護耕地紅線并非必需。對此他深感憂慮,認為不僅需要從思想層面重視這一問題,還需從科學技術與理論研究方面進一步探討。
鄖文聚通過一系列案例點明保護耕地紅線的工作需要在思想層面提高重視,在技術層面強化支撐,并在實踐中實現精準管理與科學規劃。
以黃河流域為例,巴彥淖爾地區的黃河灌區長期面臨鹽堿地治理、退水污染等嚴峻問題。退水不僅攜帶鹽堿,還夾雜著農藥、化肥、工業廢水、城鄉生活污水等污染物,最終對下游黃河水質造成嚴重影響。此外,耕地過度利用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酸化問題日益突出,不僅南方地區面臨此挑戰,如今連黑龍江地區也出現了酸化跡象,打破了“南方土壤酸化”的傳統認知框架。由此可見,保護耕地紅線需兼顧數量、質量與生態三方面要求,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確保糧食安全:立足大食物觀的系統謀劃
鄖文聚在報告中指出,糧食安全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耕地保護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他強調,當前農業生產中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隱患——“隱性饑餓”。盡管現代農業通過技術進步實現了高產,但對土壤礦物質的過度索取已經導致農產品中營養物質不足。這一現象可能帶來公共健康風險,因為傳統農業生產更多關注產量而忽略了土壤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平衡。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他特別引用了歐洲的研究案例。德國學者通過十年積累的150塊樣地數據發現,地上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并不一定對應于地下生物多樣性的提升,而地下生物多樣性的不足會直接削弱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鄖文聚指出,這一結論對于我國農業生產具有警示意義,尤其是在改造耕地或開發農業用地時,必須優先保護自然環境,確保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關于耕地保護與生態平衡的內在聯系,鄖文聚認為,農業與自然生態的關系應被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例如,保護農田周邊的草地、林地和濕地不僅能夠為飛禽走獸提供棲息地,還對改善土壤生態、提升農業系統的韌性至關重要。他同時指出,我國在農田系統保護措施上尚存不足,特別是缺乏對“生態過渡帶”功能的全面認識。相比之下,歐洲的一些實踐經驗顯示,合理保留農田邊緣的自然區域,可以顯著促進地上與地下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
構建農業與自然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示意圖
打造“高水平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特別是在四川、山東、安徽等地建立“糧倉”工程,這一政策可在各省推廣,確保每個區域都能建立穩定的糧食生產體系,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措施。這些工程不僅為區域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全國推廣奠定了示范基礎。鄖文聚進一步指出,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應細化土地利用與耕地保護規劃。例如,北京劃定市級和區級耕地保護區的成功經驗,有效優化了城市發展空間結構,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推動鄉村振興:從空間規劃到生態優化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其關鍵在于優化人口、土地和產業的空間格局,同時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質量。鄖文聚指出,當前我國鄉村空間結構中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村莊用地結構單一、建設水平滯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還阻礙了城鄉融合的深入推進。
在探討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時,鄖文聚強調,李強總理在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期間提出的“鄉村空間是城市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觀點,展現了對鄉村發展生態功能與經濟功能的高度重視。這一論述強調,鄉村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更承載著生態價值與美學價值,還是城市居民獲取自然資源和休閑體驗的重要區域。因此,他建議,各地在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時,應充分發掘鄉村的綜合價值,避免過度強調經濟效益而忽略其生態和社會功能。
鄖文聚進一步分析了我國鄉村發展面臨的挑戰,強調當前需在糧食安全、生態保護和生活質量提升三方面同步推進。他指出,鄉村振興是一項多目標并行的復雜任務,需要協調各方資源與力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農業大學大力發展建設土地科學與技術學科,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與管理科學相結合,從科學研究到政策實施實現了全鏈條貫通,為鄉村振興構建了完整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導。他呼吁各地區要加強國土空間規劃與綜合整治,著力打造系統化、生態友好的鄉村空間。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注重從區域整體發展出發,統籌考慮農業生產、生態保護和居民生活,努力探索適合不同區域特點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管理與空間治理示意圖
科技創新賦能:構建現代農業與鄉村振興新格局
科技創新在現代農業與鄉村振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鄖文聚指出,通過整合土壤學、生態學、工程技術與管理科學等多學科領域,可以構建一個系統化的土地科學研究框架,為農業與鄉村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特別是在鄉村生態系統建設方面,恢復草地、濕地等生態過渡帶的功能,不僅能夠促進地上與地下生物多樣性的協調發展,還可以顯著優化農業生態系統,提升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能力。
在未來發展方向上,鄖文聚提倡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他建議全國范圍內推廣“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模式,以構建生態友好型鄉村空間。同時,應結合區域特點,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的鄉村發展模式,重點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糧倉”工程,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經驗借鑒。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水平,例如加強道路、水利、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有助于為農村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
此外,制度與法治是實現科技創新與鄉村振興的關鍵保障。自然資源的管理需要依靠科學的制度與法律體系,確保國土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部作為“兩統一”部門,應在自然資源資產監管與國土空間用途管制中發揮核心作用。同時,高校與地方政府需要協同努力,通過培養專業化人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政策與實踐,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目標。
從耕地紅線的保護到鄉村振興的發展,再到科技創新的賦能,我國農業與農村現代化正迎來新的歷史機遇。這一進程需要政策引領、科技支撐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科學規劃、創新治理和法治保障,打造一個可持續、現代化的農業與鄉村發展新格局,為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