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圓桌論壇熱議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
2024-12-19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日前,首屆“息縣鄉村振興學術交流會”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成功召開。大會以“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為主題,聚焦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耕地保護及鄉村振興等核心議題,探討鄉村振興的新機遇與新路徑。會議同期舉行“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圓桌論壇,中國農業大學朱道林教授主持,中國農業大學劉哲教授、孫丹峰教授、高秉博教授和信陽農林學院劉合滿教授、息縣農科所黃淼所長作為論壇嘉賓,分別就耕地保護和鄉村振興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圓桌論壇現場
朱道林教授在論壇上表示,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資源,而鄉村振興的實現離不開耕地的可持續利用。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加快,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保護耕地資源,促進鄉村振興成為了急需解決的難題。同時,朱道林教授也針對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領域所關切的問題,與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討論。
劉哲教授指出,要發揮土地信息系統的專業優勢,以地理信息和遙感等技術為支撐,在息縣和區域土地利用覆被調查監測、作物種植分布制圖及規劃評價、系統設計與開發方面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撐,為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鄉村振興提供數據基座。
孫丹峰教授認為,數字孿生(Digital Twin)能夠通過實時數據和物理實體的虛擬模型,在數字空間中模擬物理世界的動態變化,進而進行監控、優化和預測,該技術在急劇變化社會生態系統中具有實時性、準確性等優勢,可以支撐即時決策與管理。同時,他也認為,需要針對不同應用領域和場景,建立統一和結構化的孿生空間,開展眾多案例的中間抽象研究,產生共同的理解、理論和一致的本體表征方法,支撐不同場景下的耕地質量監測評估與利用保護方案,以便從科學到管理的簡化和知識可轉移。
黃淼所長指出,未來息縣農科所將繼續完善農業科研創新平臺、人才培養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為農業發展貢獻力量。在縣域基礎科研和中國農業大學的智慧推動下,中國農業大學淮河鄉村振興研究院的成立是校地雙方推動息縣農業發展和涉農科創發展,培育現代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探索實踐,息縣農科所作為研究院的牽頭單位,將繼續秉持創新、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智力保障。
高秉博教授認為,信息平臺的研制有助于推動息縣農業數字化轉型,提升了農業管理的精準性和科學性,為地方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希望平臺的智能決策功能也為政府和農業企業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推動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和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
劉合滿教授認為,保護性耕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溫度變幅、促進作物根系發育、提高作物生命力、并顯著提高作物產量,在息縣的實踐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同時,當地群眾的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當地糧食種植戶對于保護性耕作從“不看好、不認可”到保護性耕作觀摩會上的“真是好”的轉變,當地有種糧大戶表示也要采用保護性耕作,說明這種經濟、生態的模式正在被大家認可和采用。
最后,李保國院長在總結陳詞時強調,中國農業大學、當地高校、政府與企業都應深化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為滿足息縣產業經濟迅速發展對科技和農業人才的需求,充分發揮中國農業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優勢,立足息縣自然稟賦及產業特色,形成政產學研合作共贏的機制。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