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三評“網課亂象”:販賣焦慮 虛假宣傳 “套娃式”收費
2025-02-24 新華網 點擊:次
警惕以新技術販賣焦慮
“教你用DeepSeek年入百萬”“普通人用DeepSeek搞錢的10個野路子”……這些廣告詞,是不是看著就讓人心動?
隨著DeepSeek的爆火,一些打著“利用AI賺錢”噱頭的“培訓課程”悄然興起,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這些課程價格從9.9元到數百元不等,從教授如何使用指令集、提示詞更好地“命令”DeepSeek,到如何用其做電商運營賺錢,內容五花八門。
有些課程還有所謂“AI行業專家”現身講解推薦,實際上不少網友購買后卻發覺“被騙了”。課程內容很多是網絡信息拼湊而成,質量參差不齊。更有甚者只把賣課當成引流手段,實際“掛羊頭賣狗肉”,販賣其他產品。
每當新技術新應用如元宇宙、ChatGPT、Sora興起時,總能興起一波“賣課”熱潮。如今,有些“賣課的”甚至只是將舊教程換個標題,就搖身變成了“DeepSeek變現秘籍”。
這些博主販賣的不是知識,也不是能力,而是一種焦慮。
這些課程之所以有市場,切中的是很多人的恐慌心理。人們害怕對新技術一無所知,也渴望能抓住新的風口。他們針對不同人群進行不同的話術營銷,比如“普通人逆天改命最后機會”“未來會AI的人將淘汰不會AI的人”等,讓人感到學習相關課程已迫在眉睫。
AI帶來的應該是“創新潮”,絕不是“賣課潮”。
人工智能作為當今科技創新的前沿領域,學習相關知識確有必要。而這些所謂的“暴利賣課”行為,不僅助長了“投機主義”,更損害了人們的求知欲。
對于這種現象,DeepSeek給出的回答值得反思:警惕任何以擁抱新技術為名販賣焦慮,真正的教育者應該靠內容質量贏得信任,而不是靠蹭熱點。
“考試包過”涉嫌違法
“輕松考證,掛靠一年躺賺10萬”“免考辦證,一次性讓你終身增值”……隨著人們對各種技能學習需求的不斷增加,一些在線培訓機構看到“商機”,打著“押題”“包過”“內部指標”等廣告,甚至“不過包退”的噱頭,博取考生關注,收取高額費用。
宣揚所謂“保分”“包過”,本就是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我國廣告法明確規定,教育、培訓廣告不得對升學、通過考試、獲得學位學歷或者合格證書,或者對教育、培訓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證性承諾。
但凡考試,就會有過和不過,只是概率大小問題,誰也不能打包票“包過”。
一些培訓機構所謂的“包過”,其實是在賺概率費。考過了,顯得培訓機構有“門道”;考不過,培訓機構往往以各種借口為由,不退還承諾的費用。在線培訓機構學員地域分布廣,公司辦公場所不固定,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維權困難,且成本較高。
還有一些“包過班”背后是違法產業鏈,詐騙分子收完錢就失聯。不久前,北京警方成功搗毀一個詐騙團伙。該團伙打著報考消防工程師“包過”的幌子進行詐騙,6名嫌疑人均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有的甚至通過組織作弊等非法手段竊取試題和答案。一些學員因此被取消考試成績及考試資格,甚至面臨刑罰,影響職業生涯。
對于在線培訓機構的虛假宣傳、違規經營,學員不要輕信盲從,應該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舉報。相關部門和平臺必須加強監管,對非法行為堅決查處,遏制亂象滋生。
不走偏門不上鉤。想靠“內部資料”“私密人脈”走捷徑,注定落空。
給網課“套娃式”收費解套
“一講到關鍵內容就推銷高價課”“試聽課質量高,付費后變了樣,還得買進階課”……近日,有消費者反映,上網課遭遇“套娃式”收費。
付費后,課程內容往往名不副實:有的將公開信息東拼西湊,有的號稱“高階”卻用基礎知識充時長,有的干脆直接“爛尾”。五分鐘就算一節課、上課就是AI念PPT、業余老師全程吹牛……免費課變“精裝”,付費課變“毛坯”,使得本想認真學習的消費者變成了花錢“買教訓”。
這類套路其實并不陌生:以低價課程為餌吸引消費者,隨后不斷推銷額外付費增值服務,讓消費者落入層層加價的“套娃”收費陷阱。
一些消費者發現被坑后申請退費,卻十分困難。在社交平臺上,以“網課退費”為關鍵詞搜索,會出現大量教大家如何維權的“經驗帖”和無法退費、投訴無門的“求助帖”。
究其原因,網上賣課準入門檻低,監管相對薄弱,讓不少人鉆了空子。記者調研發現,網課監管涉及多個部門,有的是交叉管理,有的不知道歸誰管。此外,線上教育因為虛擬性和跨地域性特征,往往涉及多個屬地,執法難度明顯增加。
知識付費切中了很多人的需求,前景廣闊。給網課“套娃式”收費“解套”,事關消費者學習體驗,也事關行業發展。
平臺不能縱容“水課”上架,需把好品質關,強化審核,暢通售后監管。相關部門也要進一步加強行業規范,暢通投訴維權等。

掃碼投訴